何门两孝子
孝哉其行 卓尔可风
郎官巷以宋代刘涛居此而称,更以陈烈居此而闻名,此外巷子也因孝子而闻名。过去巷内有一孝子牌坊,是为乾隆间何履旭所立。何履旭的来孙何道源也曾旌表孝子。孝子牌坊于1939年被拆除,里人将近两米长的横额镶于巷墙中(即郎官巷弯折之处),横额镌“孝友”二字,落款纪年有乾隆字样。20世纪90年代东街口百货大楼扩建,郎官巷东段拆除一部分,“孝友”二字不知所踪。
据志书记载:何履旭字君章,原籍福清,居郎官巷。父亲早逝,奉母叶氐至孝,与两位弟弟龙光、龙见友爱尤笃,不分家同爨,至老无间。读书能文,年八十五岁卒。著有《心鸣集》。乾隆五年(1740),官府为旌表孝子何履旭,建坊于郎官巷内,并奉祀于侯官孝悌祠。其事迹也载入清代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
何履旭子孙世居郎官巷,其玄孙名“志高”。何志高嘉庆间出海经商许多年未回,他的儿子何道源问其母,其母风闻志高出海失事,不知所踪,跟儿子说长大后一定要去寻找父亲。何道源听了极为悲痛,下定决心万里寻父,后因母亲久病卧床而阻,幸好有弟弟何道泉能以采樵养家,遂向家人辞别往广东寻亲,时年十五岁。到广东后,何道源遍访出海的商船,并无父亲的消息,身无分文,便靠行乞为生。历尽千辛万苦,流离颠沛,终于在越南境内的旅店寻得身患重病的父亲,百计求医,希望能同父亲一道返乡团聚。五个月后父亲病逝,何道源捶胸呼天,无钱焚化父亲,只好浅土掩埋,卖身为奴,见者咸指曰:“是中华孝子。”不久何道源在越南百姓的资助下得以将父亲骨骸运回故乡。他见到母亲后出示父亲的玉佩,何母见了说:“儿子是真见到了你父亲了,佩在人何在?”何道源据实以告,母子相抱而泣。从此何道源一意奉母,纤悉躬亲,何母享年七十二而终。母亲去世后,何道源与弟弟每月初一、十五必至宗祠,读祖训,以劝族人,多行善事。道光二年(1822)何道源逝世,年六十五。当局上请旌表孝子,入祀于闽县的孝悌祠,同里举人周嘉璧撰有一联:“孝哉其行,卓尔可风。”于是何门有二孝子。
长期以来,史志常将何道源的事迹与何履旭相混淆,如《福建通志》《闽侯县志》等,沿误已久,然考以乾隆版《福清县志》及高澍然的《何孝子传》,便可明晰。特别何道源一路风波险阻,出万死一生以返其亲,名反为先人所掩,是要予以澄清、表彰的。
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虽是人所共知,却并非人人所能做到。天下不孝之人甚多,“子欲养而亲不待”之人则更多,所以能在自己力所不逮时竭力养亲,可谓真孝。郎官巷何氐孝子坊已成为坊巷间一个掌故,何氏二孝子事亲、寻亲的事迹,在今天来说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来源:《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