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旧书摊淘到一册小开本诗集,封面题名《双溪正集》,题签“弌帆”。里面有许多首诗与1948年前的福州有关。
诗集首页题名《廿里草正集》,并题“廿里草”。这应该是这本诗集的真正名称。因为诗集的“序二”说了:“廿里草者,廿里叶子可杭所著也。”廿里是镇名,也是村名。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的廿里镇。廿里村经江山廿八都与浦城交界。村镇的街市离城10公里,就是20华里,所以称廿里街。
《廿里草正集》列81题,计百多首。题款就是“柘浦可杭叶定贵著”。“序二”又说:“廿里依山为村,位于柘浦之西。”“柘浦”就是浦城。据《读史方舆纪要》介绍:“南浦溪在县城南,县以此名,……又柘水自柘岭流合焉,县亦兼柘浦之名。”
据《浦城县志》载,叶定贵,字可杭,生卒年月不详,籍贯浦城古楼乡,国民党第三战区警备部上校参谋。另据资料,叶定贵参加了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在福州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事变”、“闽变”),加入“生产人民党”。著有《双溪集》。
诗集中,有一些是描写抗战时期福州的。如《四二一闽海之变》:
丸泥一粒不封秦,胡马东南迹又新。敢咎八闽无死士,问防四邑是何人。城空浪说拼焦土,突直居然未徒薪。窃笑群公真碌碌,当时一策不曾陈。
“闽海之变”应该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4月21日福州的第一次沦陷。当时,日本想早点结束侵华战争,以便发动太平洋战争,就加快诱降步伐,频频向国民政府施加军事压力。日军于1941年2月制订了“福州作战-C4号作战计划”。4月18日,日军在闽江口海域集结,出动飞机对福州及闽江口两岸地区轮番轰炸。19日,日军在闽江口登陆。21日,马尾失陷。21日晚,福州第一次沦陷。为了铭记历史,警醒后人,如今,每年到4月21日,福州市都要试鸣防空警报。
在福州第一次沦陷期间,日军飞机大规模空袭福州,福州王庄机场、台江码头等地被炸,死伤380人。诗集中有一首《榕市疏散》,讲述的就是当时面对日军来势汹汹,党政机关内迁的情景:几番疏散令重申,不为邦家要为身。可奈六街犹攘攘,枉教多士劝谆谆。莫矜隔海难飞渡,要念扶桑是比邻。内徙无忧人口密,年来西北正移民。
作者是个军人,也是诗人。当年有许多诗人组织不同形式的抗日诗社,用诗歌的形式唤起民心,表达抗日的决心。诗集中有《赋赠杉阳抗敌吟社》:春秋不作叹诗亡,绝口人前说否臧。破格任教时辈诋,求工未免性灵戕。纤柔自昔宗温李,清逸而今尚晋唐。海内名贤零落尽,却余风雅聚杉阳。记曾吟社结桐山,散尽风流一霎间。去日那知人事幻,即今始觉世途艰。治皆乏术缘才陋,学未通方见性顽。自笑躭诗空有癖,宦情不似昔时间。
还有《前作承杉阳抗敌吟社诸君见和再叠前韵》:补牢莫及悔羊亡,总为人谋有不臧。十载阋墙纲已坠,四邻割地国先戕。甘为汉贼纷从寇,不是胡儿亦叛唐。我自难平心上恨,参挝未忍听渔阳。未及从戎未买山,消磨岁月簿书间。无奇枉自求功切,历块方知涉世艰。赋性恨难鸠比拙,有生愿与石同顽。如何万念憧憧集,便是闲时也未闲。
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日本代表无条件地在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1945年9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作者非常激动,欣然命笔,在诗集中有《胜利日》:由来恃力必招亡,力竭岂缘谋不臧。此日万邦齐额手,降幡一片出扶桑。
1951年8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通告,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9月3日。
诗集中还有一首《甲申四月榕城大水》:洪荒之初患洪水,九河一疏水患已。于今不道四千年,依然平地水为川。去年豫北与粤东,今年又复闽之中。闽中水患其小者,堤防未得恼诸君。大雨兼旬挟海潮,风暴雨狂屋欲摇。闽北万山水齐下,十里孤城激怒涛。市车寻常千毂接,此日有车无处涉。街道崇朝成河道,交通全仗舟与楫。可怜低处人并畜,随波一例填鱼腹。登高幸免逐波臣,一时无归十五六。当道忽动恻隐心,急雇民船催施粥。党政不分齐动员,纷纷水上殊忙碌。官施薄粥岂有常,问此能充几日肠。况兼水陆交通断,十度逢灾九绝粮。一石之米五千金,无处告籴各忧心。不受灾犹艰一食,岂惟受灾寒饿深。吁嗟乎,闽江水患自年年,灾馀薄赈总徒然。奈何一赈说恩洪,无人却督浚河工。
诗题“甲申”当是1944年。“四月”可能是农历。“榕城大水”就是说福州发大水,遇到洪涝灾害了。诗中描写了天灾之时,百姓的痛苦和无助,当局救灾的杯水车薪和治标不治本。
不过,查了《福州市志·大事记》(方志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有关“民国33年(1944年)”自然灾害的记载,只有“8月底,福州大旱,慢性寒热病流行”。没有水灾的记载。往前查,最近年份有水灾的记载是“民国31年(1942年)6月29日(五月二十四),福州市发大水”。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记错了。
时届古稀的陈遵统对作者是喜欢的,他在为诗集作的“序一”中说:“观集中古近诸作,大抵思力沈厚,下笔浑成,所得于诗学者良深,洵吾闽后起之秀也,抑有进者。诗之为道,发於性情,本之志事。性情至而志事高,则其诗易以度越恒人。”“昔在盛唐,李杜之诗,光焰万丈,而世之人独重少陵者,非不知李之俊逸高畅与杜之奇拔沉雄其工相仿佛也。顾以杜诗之所流露者,于斯民之疾苦、国难之频仍,每饭不忘。而李虽同经天宝之乱,其所发抒于诗者,颓废之思、放荡之情而已。今可杭之诗,其所成就已如上云云矣。”特别赞赏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可杭之诗,如《素位》《秋窗》《奉怀士贞先生都门》《似不可》《将去桐山留别桐山(社)诸友》《四二一闽海之变》《寄慨》《寄粮政局同事诸君》《甲申四月榕城大水》《病中无所排遣伏枕无聊信笔杂书》等篇,类皆发抒忧愤、轸念时艰,其爱国之殷、立身之卓,毕见于字里行间。得不诧为难能可贵也邪。”
陈遵统(1878—1969),字易园,闽县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遵统是陈宝琛的入室弟子,省城著名的国学教师,当过私立福建国学专修学校校长、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在北京大学、福建学院等学校主讲《中国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法学通论》《行政法》《中国教育行政法》《国文学》《国学概论》《中国学术概论》《中国国文教学法》《中国目录学》等十多门课程。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撰写的许多教材编辑出版,受到好评。主编的《福建编年史》影响深远。陈遵统诗写得好,书法也很出色,还喜欢治印。
要认识作者,来看诗集的另一个序,就是卓剑舟写的“序一”:“……叶子独治学于书,靡所不读,才气过人。髫龄负笈申江习政治,既卒业,游四方,士夫咸争迎之。虽其年未弱冠,而才识练达已无愧于老成。性开爽,风流倜傥,交游甚盛,而开诚相与,正如公瑾醇醪使人心醉。”“独嗜诗,每当公事旁午,批却导窾,奏刀剨然,因以余力抒为吟咏。”“开桐音吟社,拈阄诗,极一时唱和之乐。”当然,卓剑舟也论到其作品:“读可杭之诗,觉精思浚发,气韵沉雄,盖不必拘拘焉求一家之似,而侔色揣律大率与两当为近。过此以往,深造自得晋宋间人不难至也。”
据《福鼎县志》载:卓剑舟,1901年出生,别号天南遁客,福鼎县桐山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毕业于上海国语专科学校。早年在上海与黎锦熙合编《国语》杂志。精医术、重医德,善书法,工诗词。1953年病逝。著有《南洋见闻纪略》《注音字母讲义》《摩兜坚馆诗草》《太姥山全志》《太姥山纪游集》《福鼎县志稿》等。其学术文章见重于时。柳亚子曾称“天南遁客擅文思”。(林山)
(来源:人民网 2013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