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福州有个名校“校长群”
2025-04-0115:55:2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风云际会,地灵人杰。

  近代以来,我国新式教育风起云涌,为救亡图存、励精图治、民族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新式学校的校长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卓越的管理才能,引领学校不断向前发展。其间,福州贡献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教育家,仿佛我国名校有个福州“校长群”。

  一

  1897年5月21日,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一个“又日新”的日子,来自福州的林启,站在杭州蒲场巷的一处新设校区,宣布求是书院开学——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诞生了。这位58岁的杭州知府,在任要造福一方,需要大量人才。他感到旧式书院“只空谈义理,溺志词章”,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正如他起草的《浙江巡抚廖中丞奏设求是书院折》所说:“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于是他开始了新式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之路。他这时的身份是求是书院的总办,后来习惯称之为校长。

  第二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开办。这所中国近代第一所由清廷直接创办的综合性大学,直到1903年,才有了专职校长,那时称为总监督。首任总监督名叫张亨嘉,是福州人。说起来神奇,京师大学堂最后一任总监督,也是福州人,名叫严复。更神奇的是,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浴火重生,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的,还是严复。而此前的1906年,严复就任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监督(校长)。

  据有关资料,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七所大学分别是:武汉大学建校于1893年,原为自强学堂;河北医科大学建校于1894年,原为北洋医学堂;天津大学建校于1895年,原为北洋大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建校于1896年,原为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建校于1896年,原为四川中西学堂;浙江大学建校于1897年,原为求是书院;北京大学建校于1898年,原为京师大学堂。这后面两所大学的第一任校长都是福州人。

  什么是大学?严复首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的办学方针。五年后,接掌北大大印的蔡元培,就职演说也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后,1931年,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典礼上,说了中国大学史上最经典的一句话:“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1929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成立,首任院长是比梅贻琦早进清华的福州人陈岱孙。他1918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1927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系主任。他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后来,被誉为“永远的清华校长”的梅贻琦,也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林启、张亨嘉、严复,三人成众啊。再看看,还有全闽大学堂(福建师范大学)的陈宝琛,厦门大学的邓萃英、萨本栋,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的严恺,清华航空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沈元,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郭化若等。众多为群啊,福州人怎么跟著名的高校这么有缘?缘分还这么深!

  二

  打铁先得自身硬。

  福州这个“校长群”,真是高素质人才集聚群。

  就说林启吧,1839年出生于福州,1876年中进士,曾担任编修、陕西学政,后又任浙江监察御史。林启上书“请罢颐和园之役,以疏民困”,得罪了慈禧太后,被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他发展农业,种桑养蚕,平反冤狱,惩办劣绅,整顿书院,创立义塾,百姓受惠。接着调任杭州知府,任内革除陋规,移风易俗,“守杭三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存其利”。

  再说张亨嘉,1847年出生于福州,1883年中进士,当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督湖南学政、浙江学政,任广西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大理寺少卿、玉牒馆副总裁、经筵讲官。

  还有陈宝琛,1848年出生于福州,1868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翰林侍读、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培人才,广教育”为初心,倡设东文学堂、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政法学堂、商业学堂等。

  北大“朋友圈”的核心人物严复,可以算是福州这个名校“校长群”的群主了。他1854年出生于福州,14岁就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录取,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他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界是了不起的存在,任过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驾驶学堂教习,在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俄文馆、北洋水师学堂驾驶学堂、京师大学堂译局任总办,在上海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安徽师范学堂任监督。教书、管理之外,他还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翻译了《天演论》等,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跟严复相似的是邓萃英,1885年出生于福州,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院深造。他是同盟会会员,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参事、次长(代理部务),民国政府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当过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河南省立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厦门大学校长。

  1912年出生在福州的严恺,是严复的侄子,其父严文炳曾在京师大学堂任数学教授。严恺是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院院士。他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1938年获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主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为我国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中国海岸工程》,1995年获全国高校系统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他是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1996年获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中国水利功勋奖。

  三

  跟林启创办求是书院的经历相类似,陈宝琛在家乡创办全闽大学堂,也是一腔热血,全力以赴。

  中法战争后,陈宝琛因“荐人失察”,被连降九级,闲居福州四分之一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他锐意兴学育才,成为兴办福建新式学校的开拓者。

  1896年,陈宝琛与陈璧、孙葆瑨、力钧、林纾等人,将位于福州台江苍霞洲的林纾旧居“苍霞精舍”改造成学校。之后,“苍霞精舍”改名为“苍霞中学堂”,还专门开设日文班。1897年,增设了福州东文学堂,陈宝琛亲任监督。1903年,福州东文学堂扩充为官立全闽师范学堂,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之一。1906年,全闽师范学堂更名为福建师范学堂,陈宝琛任监督。1907年福建师范学堂更名为福建优级师范学堂,陈宝琛成为首任监督,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行政管理制度。陈宝琛还撰写了《开学告诫文》:“国家之盛衰强弱,全视国民之智愚贤否。学堂固所以造就人才,然必使人人知义理,人人知爱护国家,人人能自立,而后国民之资格始备,而人才亦出其手。……诸生今日来学师范,后来即为国家担当教育责任。自冶其性情,而后能冶人之性情;自励其志节,而后能励人以志节。”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在教育领域,陈宝琛首倡福建女子教育,帮助其妻王眉寿创办福建女子职业学堂,招收女生学习。这所学校后改称福建女子师范学校,作家冰心曾就读于此。王眉寿弟弟王仁堪的孙女王世静,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担任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第一任华人院长,这所学院也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校之一。

  陈宝琛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化修养、孜孜不倦的兴国使命以及晚年铮铮不变的气节风骨,让人肃然起敬。

  在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的众多学校中,福建大学的校长是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福建大学前身是1911年3月在乌山北麓创办的福建私立法政学堂,创办者林长民亲任监督,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私立法政专门学校之一。1925年8月,私立福建法专改组为福建大学,林长民也任过校长。

  林长民1876年出生于福州,1899年入杭州东文学校,攻读日语、英语;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曾任留日福建同乡会会长。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林长民任内务部参事、法典委员,并被推为闽省代表,参与制定《临时约法》。参议院北迁后,林长民任秘书长。翌年,当选为第一届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兼宪法起草委员。后历任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徐世昌总统顾问。1919年5月初,林长民最先透露巴黎和会消息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并于5月2日在《晨报》《国民公报》上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从而催生五四运动。

  1907年,福建官立法政学堂在鳌峰书院旧址创办,监督(校长)是来自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即“电光刘”家族的刘崇杰。刘崇杰1906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曾任教育部福建学务视察员。福建官立法政学堂后并入福建私立法政学堂。

  四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自强!自强!……”这是厦门大学的校歌,词作者是福州人郑贞文。1921年5月,因校长邓萃英辞职,校主陈嘉庚聘郑贞文为代理校长。

  创办厦门大学时,陈嘉庚就计划创作校歌,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和宗旨融入校歌中。1920年12月,郑贞文参加筹办厦门大学,并任教授兼教务长。由他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校歌,在举行建校仪式当天公布。自此,厦门大学校歌就以其独特的个性、催人奋进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和雄伟的气势,激励着一代代厦大人自强不息。

  郑贞文在1903年考取福州府学生员,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回福州,出任福建政务院教育司科长。1912年4月,改任视学官,往南洋视察华侨教育。1913年3月,任福建高等学堂教务长。8月,再度赴日,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化学,毕业回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理化部部长。他编著的化学教科书被作为初、高中教材沿用达30余年。1932年夏,郑贞文任国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厅长,任内筹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农学院、医学院和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创设科学馆,在全省各县建立民众教育馆,在中、小学普遍设立音乐、国画、体育、劳动等课程,实行中学毕业会考制度,设清寒优秀生奖学金和小学教师进修奖学金。

20250402_A07_01_49.jpg

严复(资料图)

20250402_A07_01_52.jpg

萨本栋(资料图)

  严复是北大首任校长,与之“同款”的,还有厦门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的首任校长萨本栋。那是1937年7月的事,郑贞文的厦大校长只是代理,而福州老乡萨本栋则是被正式任命的。

  萨本栋是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1921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37年3月从美国讲学归来,回清华大学任教。同年7月1日,厦门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29日,萨本栋被任命执掌厦门大学。萨本栋在抗战艰难时期,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带领厦门大学克服重重困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使厦门大学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获得“南方之强”的美誉。1946年,厦门大学专门设立了“本栋奖学金”。

  厦门大学还有一位来自福州的校长是田昭武。他1927年出生,物理化学家,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厦门大学校长。田昭武1949年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1978年担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至1989年担任厦门大学校长,1984年获得英国威尔士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90年担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后为名誉主任,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化学成就奖。田昭武在电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推动了厦门大学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发展,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学术声誉。

  陈传鸿也担任过厦门大学校长。他1939年出生于福州,1958年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196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陈传鸿1962年8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物理学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95年5月任校党委副书记,1997年7月任校党委书记,1999年4月任厦门大学校长,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五

  再来说沈元。

  沈元,福州人,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他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194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清华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院,沈元被任命为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1980年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任国家学位委员,1991年被授予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他被授予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1993年世界杰出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及金质证章。2016年11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工程学院更名的“高等理工学院”,冠名“沈元荣誉学院”。同样,北京大学设立了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叫作“严复班”。

  在福州人任职名校领导的“校长群”中,比较特别的是郭化若。1945年,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的延安炮兵学校成立,郭化若是首任校长。后来,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位于北京西山脚下,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下的军事科学研究机关,是全军军事科学研究中心,也是计划协调全军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机构。军事科学院的军事科学研究工作是国家与军队军事思想与理论重要的“智囊团”“思想库”和“信息源”,叶剑英元帅任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郭化若年轻时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遵义会议后,随军长征,1941年11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延安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1955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六

  福州的这个名校“校长群”冠乎群伦。或许有人问,福州为什么会有这“校长集群”现象?

  从地理上说,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环山、沃野、派江、吻海”。郭璞《迁州记》说是“世代兴隆。诸邦万古,繁盛仁风”。闽都文化源远流长,古有“海滨邹鲁”之誉,唐宋以来科举、文化兴盛,诗书传家,人才辈出,出现许多科第世家、科举佳话。近代创办新式学校,不论在家乡还是全国各地,福州的教育家都是敢闯善谋、开放包容,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文脉赓续。

  比如,林启在杭州知府任上,除了创办求是书院,还兴办了两所学校。光绪二十四年二月,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开学,林启自兼总办;光绪二十五年,他又创办养正书塾,后改为杭州府中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陈宝琛创办了福州、闽省系列新式学校,并推动女校。严复更任过多所高校的掌门人。

  创办新式学校,艰难困苦,必须下决心、持恒心,坚韧不拔。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要废除国内所办的各种新式学校,林启向巡抚力争,愿以全家担保,才使得那三所学校继续生存。

  严复也是这样。1912年7月7日,教育部突然下达停办北京大学的命令。严复义愤填膺,向袁世凯和教育部提交了一份《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及《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强调“全国之大,必有好古敏求之士,从而为之者,即使向往无人,亦宜留此一线不绝之传”。据理力争之下,7月10日,教育部取消停办动议,北京大学起死回生。

  北大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浙大的“求是”,厦大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都凝聚着名校上下的精神,尤其是校长的心血。校长们的优秀素质、品质如春风化雨,桃李天下,他们言传身教,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用之不竭的高端人才。

  愿更多地方也有名校的“校长群”和更大的“朋友圈”。

  《福州晚报》(2025年4月1日、2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