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瘗骸铭》碑:谁荣谁素,乐土同归
2025-04-0214:43:22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李宁 文/图

20250402_A07_02_47.jpg

《瘗骸铭》碑

  荣华者,不过转瞬烟云;素朴者,亦是人间一客。“谁荣谁素”,荣枯一瞬,都绕不过“乐土同归”的必然。

  这块《瘗(音:yì)骸铭》碑记的是道光十年(1830)一段关于埋葬古骸的善举。它目前所立的位置在福州晋安鳝溪景区,白马王庙前入口通道右侧,鳝溪公交站(东三环南侧)右前方一百米处。

  核心铭文为:“石仙峰之峡多古骸瓮,未知其自来,代远年湮,不胜暴露。爰集同人成兹义举,计九十二瓮,卜瘗于荔枝园之场而吊以铭云:痛彼幽骸,瓦棺暴露。不知年时,因为置墓,或寿或天,谁荣谁素,乐土同归,鬼神依附……清道光十年仲冬吉旦……”其余碑文是乐捐者的姓名。

  译文如下:在石仙峰的峡谷中,有许多装有古人遗骸的瓮。这些遗骸的来源已不可考,年代久远,暴露在外。于是,我们聚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决定将这些遗骸妥善安葬。总共收集了九十二个瓮,占卜后选择在荔枝园处进行埋葬,并撰写悼词:“为这些骸骨痛心,他们的瓦棺暴露在外,不知已经过了多少年,所以为它们安置墓葬。他们有的长寿,有的早夭,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平凡朴素,最终都归于乐土,与鬼神同在。”

  石仙峰的峡谷中,那些装着古骸的瓦棺“计九十二瓮”,曾在岁月的风雨中孤独地暴露,它们承载着近百个或平淡或传奇的人生故事。有传说是闽越时期的古骸,因不可考,笔者没有采纳。但它们在道光十年(1830)被发现时,就已“代远年湮”,不知怎样久远,历经了多少岁月。

  每一方摩崖和碑刻背后,都是一群人和一段历史。

  “卜瘗于荔枝园之场而吊以铭云”,寥寥数语,为我们掀开了清代道光年间这场庄重的埋葬仪式:他们特意为此行占卜之事,择“仲冬吉旦”、择“荔枝园”之福地,为“瓦棺暴露”的前人置墓而安。如此善举,清晰再现。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观其兴怀,亦有同感于斯文。

  其生也,或享寿考,或夭折早逝;其命也,或荣华富贵,或平淡素朴。纵境遇千差,但在历史之长河,皆为渺渺一粟,终赴乐土,同归太虚。谁都绕不过“乐土同归”的必然,说得没错,但每个人一生走过的路,或长或短,互相比较起来,总归是不同的。

  是在虚妄的追逐中耗尽一生,还是在踏实的脚步中寻找生命的真谛?人生之路,长短、曲折、明暗、宽窄,却是风景不一,其风采但由己书之。

  《福州晚报》(2025年4月2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