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异撰为母建纺授堂
手纺口授 持身以介 济世以仁 勿以贫困而有所徇私
曾异撰是明季名士,其传见载于《明史》。他究心经世之学,有异才,张潮的《广虞初新志》收有郑梁《曾弗人传》一文,叙其事迹甚详。
曾异撰一生甘贫守志,有颜回箪瓢之乐,工诗文,善书法,其先原为晋江籍,后迁居福州丰井营甘液里,建有纺授堂,著《纺授堂集》传世。“纺授”二字,今人有误作“纺绶”者,实误。“纺授”即手纺口授之意,是为纪念其母早年抚子而命名的。
曾异撰是遗腹子,母亲张氏出身儒门,以读书教子。曾异撰六岁上学,白天在外上私塾,晚上回家,张氏篝灯于床,展书于枕,一边纺织一边口授,曾异撰偃卧于床上诵读,不至三更不休。天渐亮,张氏起身,曾异撰也跟着起来,张氏纺织于房内,曾异撰则立于屋檐读书,声稍懈,张氏必操尺呵责。张氏早寡,立志育子成才,故平日对儿子似未尝有舐犊之爱。张氏在夜晚授书之余,抱曾异撰于灯影中,母子相对,告以育子之艰。
曾家极贫,常采薯叶为食,张氏却谆谆告诫儿子,持身以介,济世以仁,勿以贫困而有所徇私,故曾异撰出名后以文章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却不曾以一己之私而有所求于人,都是秉母教之故。
曾异撰成名后,因念母亲早孀苦节,自己穷厄依然,以不能显扬禄养为悲,特撰《家母节孝行略》,遍请名流作传,后巡抚上奏,于崇祯十四年(1641)旌表,建纺授堂,用以报母亲手纺口授之劳。
选自《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