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清华大学的福州“朋友圈”(下)
2025-04-1109:44:2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莹

  淡泊者:沉默的高贵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生在世,大多数人汲汲于名,而施嘉炀,这位清华水利事业的开拓者,却安于学术、安于淡泊。他精心培育桃李芳天下,勤恳造就栋梁兴中华,用奉献书写了沉默高贵的一生。

  1902年9月16日,施嘉炀出生于福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辛亥革命后,入福州师范附属小学学习。1915年,年仅13岁的施嘉炀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3年,施嘉炀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在美五年间,他共获得了一个学士学位(机械)和三个硕士学位(机械、电机、土木水利)。1928年学成回国,在母校工程系任副教授。此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清华了。

  1930年,施嘉炀任土木工程系主任。1931—1934年,施嘉炀兼任清华大学工务委员会主任,负责监修化学馆、生物馆、机械馆以及图书馆的中部和西部的扩建工程。1935年,施嘉炀设计并主持修建了水力实验馆。七七事变后,西南联大成立,施嘉炀任清华工学院院长,兼任西南联大工学院院长。1938年,为给当时的抗日战争大后方提供电源,施嘉炀参与并指导“云南省水力发电勘测队”,两年内共勘测云南省境内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南盘江及伊洛瓦底江等。1942年,他负责设计与监修腾冲叠水河、大理下关和喜洲万花溪等三座水电站,为西南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1948年冬,施嘉炀回到北平迎接解放。1955年,他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1958年,施嘉炀提出在修建水库同时要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部门服务,所以应把“水能学”这门课程改造为“水资源综合利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的水利建设服务。上世纪60年代初,年逾花甲的施嘉炀,不辞辛劳到全国各地进行水利、水电方面的调研。安徽的治淮工程,湖北的长江防洪与堤防,广西的内河航运……这些大量的一手资料,融进了他编写的《水资源综合利用》里。截至1966年,他共编写了5个分册,约70万字。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不断修改,直至1996年1月,《水资源综合利用》一书终于正式出版发行。

  上世纪70年代初,施嘉炀已是古稀之龄,但他仍坚持经常到全国各地的水库工地讲授《水库工程》等讲义,获得了当地群众及学员们的称赞。1980年,施嘉炀创立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并创办了《水力发电学报》。改革开放后,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电力供应一度出现短缺,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为此,施嘉炀多次提出加速发展电力工业的建议,为国家水电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此后,随着国家数轮电力体制改革,缺电状况逐渐在21世纪初得到缓解。

  2001年12月23日,百岁高龄的施嘉炀在北京与世长辞。他是清华历史上连续服务年限最长的教授,也是清华工科教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创建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为国家培养了几代水利水电科学技术与工程建设人才。他一生都没有当选院士,却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至今矗立在清华园里的“水力实验馆”是施嘉炀未镌刻的纪念碑。这座优雅、朴实却低调的建筑,像它的设计者一样,不争光芒却铭刻永恒。

  开拓者:航空的先驱

  有人说,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花语。银杏的花语是:沉着坚韧,永恒的爱。我想,这像极了沈元——那个在遍布银杏的清华路上,坚忍不拔一心向学的福州少年。无论是抗战时期的艰苦生活,还是异国他乡的孤身苦读,都没有冲淡他航空报国的热情。他以钢铁的翅膀丈量天穹的刻度,将毕生化作云层上的航标,在风雷激荡处写下飞行诗篇。

  1916年4月,沈元生于福州市,他的家当时在福州城里的双抛路。沈元六世祖沈绍安,是著名的福州脱胎漆器的创始人。沈绍安的漆器店就开在自己家里,是一个手工业家庭作坊,每代都传给长子,一直到沈元的父亲,都是以生产和经营漆器为生。1935年,沈元被英华中学保送到燕京大学化学系。由于当时燕京大学并没有他所想学的工科,1936年夏,沈元报考了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航空工程。当年清华全校录取新生300名,沈元入学考试成绩是第三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沈元随清华南迁到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3年赴英国留学。1945年,沈元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他谢绝了英国大学待遇优厚的聘请,于1946年夏天回到祖国,任教于清华航空工程学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48年12月,一批进步教授在教授会上,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搬迁清华的阴谋。沈元坚决站在他们一边,参加了护校活动,迎接解放。在航空系中共地下党员何东昌、屠守锷等人的推荐下,沈元被推任为清华航空系主任。1951年,清华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院,沈元被任命为院长。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航空工程学院调出,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6岁的沈元被任命为副院长。1958年,他率领全校师生自行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中型超声速风洞。1980年,他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长,1982年11月起任名誉校长。1991年,沈元被授予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被授予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1993年世界杰出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及金质证章。

  2004年5月30日,沈元院士在北京去世。清华路上的这片银杏叶带着对国家永恒的爱离开了,却有更多新的银杏叶接替他守护祖国的天际线。在他去世的半个月前,2004年5月1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正式成立。次年,清华大学-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成立。2011年,清华大学与军队开展飞行学员联合培养。2024年12月26日,我国第六代隐形战斗机成功试飞,外形酷炫设计超前,被人们称为“银杏叶”。这是祖国天际线上最动人的羽翼,这也是对沈元院士那航空报国、开拓进取、躬亲教育、坦荡磊落的一生,最好的致敬和怀念。

  教育者:为政的俯仰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也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光会冲淡记忆,但福州人绝不会忘记,曾经有这样一位福州清华校友,他把前半生献给了母校清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后半生献给了家乡福州,海丝拾贝,榕荫问道。他就是清华校友、福州大学原校长吴敏生。

  吴敏生,1946年8月出生于平潭。19岁时,吴敏生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他从平潭小岛来到西禅寺,再步行到福州三中集合,由省教育厅的同志护送进京。那一天,是1965年8月21日。1970年毕业后,吴敏生留校工作,历任清华大学党办副主任、机械系党委副书记等职务,后获得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他担任清华教务长,后兼任清华研究生院副院长。

  在清华任职期间,吴敏生负责领导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教学工作,致力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精品课程”,创设工业训练中心、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注册中心等机构。他还负责筹建清华唯一异地办学机构——深圳研究生院,并任首任院长。

  2002年8月,经福建省委与清华会商,吴敏生出任福州大学校长。他没有考虑个人得失,以最快的速度走马上任。2002年8月21日,福建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接吴敏生抵榕。这一天距他北上清华求学,时隔整整37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在吴敏生任福大校长期间,福大有了巨大的发展。他提出创建“东南强校”的目标和“两个阶段四步走”的战略步骤,还推动提炼了福州大学校训和“三种精神”。有人问他大学最缺的是什么,吴敏生半开玩笑地讲,大学校长都是化缘的僧人。他说:“最缺的还是钱,没钱就请不到人。大学论坛上的校长都有自己的苦恼,比如债务问题。”为了学校、为了职工,他俯下身子,四处“化缘”。2002年他刚上任的时候,福州大学科研经费不到2000万元,2007年已经突破一个亿。

  都说“学而优则仕”,在高校里能抬得起头、向高处看的学者不少,但像吴敏生这样,俯得下身段、拉得下脸面、踩得了泥泞、挽得起长衫,踏踏实实为师生做事、为家乡谋发展的为政者,却是少有的。仰是抬头,俯为低头,“俯仰之间”体现的是为政者的内在修养、使命担当与为政智慧。作为一校之长,吴敏生仰观教育之大,俯思胸襟所纳,明大势、立政德,始终保持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他仰望榜样之星,俯知行路所向,从林则徐、沈葆桢等福州先贤身上汲取勤政爱民的精神养分,涵养家国之情,坚定教育者的初心,明晰大学发展的方向。时至如今,我们仍能听见他从历史深处传出的回声:为政者的俯仰,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厚实的品行。这是吴敏生留给福州清华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吴敏生特别重视校友工作。他怀着“孔怀兄弟、同气连枝”的大爱,总以“与人为善、助人成功”之心对待校友。2007年至2017年他担任福州大学校友会会长,为福州大学校友工作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卸任福州大学校长后,他继续坚持不领报酬,对各地福州大学校友会的创建、换届和发展给予了详细的指导、支持。2015年他当选清华大学福建校友会会长后,对清华校友处处施以援手和帮衬,关心关爱新到福州安家的校友,直到2019年9月7日,他因病猝然去世。在此前几天,他还看望了外地来榕的清华校友。我们的老学长啊,他那颗深深爱着清华、爱着福州的心,是多么地不想、也不愿停下来啊!

  最后的离去与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生命的来往;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光一样,都是太阳的辉煌。伟大生命的尽头从来都不是消逝与虚无,而是星辰与原野。我想,关于清华、关于福州,这所有的赤忱与真挚、动人与不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深深融入每一个福州清华人心中,激励着一代代的福州清华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正如吴敏生学长生前所言:“春蚕总有丝尽日,蜡烛难免成灰时。然而,尽而又续,灭而再生。于是,孕育出世代植根于人们心田中永不凋谢的鲜花,象征一种永恒的神圣和无尽的希望;于是,新潮推前浪,代代相传,传递着永不凋谢的鲜花。”

  (资料来源:清华校史馆官网、清华大学新闻网、清华大学校友总会)

  《福州晚报》(2025年4月11日 A14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