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岱
兄弟和气 亲心乃安 世间大福子孙贤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一字心与,晚号梅叟,闽县(今福州市)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光绪季年,入江西布政使沈瑜庆幕府。民国初总纂《西湖志》,并任《福建通志》协纂。民国十二年(1923)北游,旅居京华十余载。二十五年回福州,家居以诗文自娱。抗战中,福州两度沦陷,日军曾托人聘他为顾问,被严词拒绝。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褒奖抗日期间坚贞不屈人士,何振岱名列福州首位。著有《觉庐诗稿》《我春室诗文集》等。故居在文儒坊大光里。
与三儿敦敬联
积善养福,研几[1]广才。款:敬儿南归,书此与之。慎守吾言,为益不鲜[2]。尔敬思之。庚午处暑后三日,砚香老人。
注释:
[1]研几:穷究精微之理。
[2]不鲜:不少。
点评:
为人为学当以此为座右铭。
与五儿敦仁联
定无后悔惟勤学,各有前因莫羡人。
款:敦仁五儿日省。八十一老人何振岱录。(以上两篇出自何振岱手迹)
点评:
该联对仗极工。勤学则必有得,终身受益,断无后悔之理。且各人皆有其福报,但自珍惜,羡人即是自贱所得,立身不稳,归于学而不明也。
家书
炳、澄同胞兄弟,要和睦相好,应每月用若干元,我照寄归。兄弟和气,亲心乃安。不爱兄弟而爱他人,无此理,且天地亦不许也。兄弟和好,我家有福,我虽老,何忧乎?
点评:
孝友乃立德之本,兄弟既翕,则举家和谐,父母之所望者正在于此,亦所以齐家之道也。
与恒孙[1]
恒孙览:汝今年是十一岁否?入学校否?字认多少,里中天气至今犹冷,我尚穿皮袍。灯市不如往年,汝有鱼灯甚好。五叔、五婶在汝处坐许久,有买糖给汝兄弟否?汝想看爷爷、妈妈,我也想看汝们。汝好好读书学作文,我家是读书之家,汝须知之。此两笺是我画的,汝学画否?此祝汝平安。七十五岁老人手写。三月。(以上两篇为何振岱家书手迹)
注释:
[1]恒孙:何恒,系何振岱次子何知平长女。
点评:
爱孙之笃,触目可见。然犹不忘以读书相勖,盖其以“读书之家”标榜,志欲传衍,亦可见其对文化之重视,今人鲜能及此。
父兄苦诏子弟为学,子弟不从,至贫时乃欲其父兄,向禽兽之徒,为之求食,此何心哉!吾老矣,吾平日与诸子言,未必听从,诸子能不求食于禽兽,吾家之幸也。若使我为之代求于禽兽,我有廉耻,断不能捐之[1]以恤尔辈。
注释:
[1]捐之:舍弃它。
点评:
痛切。
子贤贫亦乐。世间大福子孙贤,此有钱难买之事。
点评:
子孙贤孝,一门和谐,自足乐也。
或家人,或朋友,相聚为修善之言,善虽未即修,觉胸中有一种光明之气,即吉祥也。
点评:
为善之人相互感染,即今人所谓“正能量”也。
一日一时,离不得“静”“敬”两字,贯之以一诚,至诚动天地、感神明。
点评:
持身甚正,持心甚纯。
世间最难得者兄弟,诸儿虽各有疵病,然非绝不可语者,视僵爿[1]等则有间[2]矣。兄弟之间互相箴规[3],互相劝勉,以彼之长辅我之短,复以我之长助彼之短,是兄弟而师友者也,何等有趣。兄弟和好,无须向外求友,虽性情不同而气脉宁有异者,在诸儿能深思之也。
注释:
[1]僵爿:僵硬木讷,没有生气。
[2]有间:有别,不同。
[3]箴规:规劝、劝诫。
点评:
兄弟之间磨砺极为要紧,独生子女无此受益矣。
遇小小违心之事,只宜自排遣,勿因之郁抑躁急,养生之方,亦处世之法。老来阅历有得之言,愿家中人知之。(以上六篇出自何振岱日记)
点评:
委曲之处,正观其气量如何。躁急不仅败事,且亦伤身也。
选自《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