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话说闽都
来福州 上头三条簪
2025-07-0115:52:39来源:福州晚报

  娘子撑船来接郎……蛮髻依然晃剑光。〔民国〕刘训瑺《洪塘》

  刀与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器物,却在福州的历史长河中,交织出令人惊叹的“上头”美学。头上挽一髻,插三条扁平如剑的银簪,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这便是旧时福州女子特有的妆束——三条簪。

  去年开始,这种老奶奶压箱底的妆束突然走红。旧时福州妇女的发间风景,化作今日街头巷尾的时尚符号,引得无数妙龄女子争相“上头”。继入选福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之后,近日三条簪还被《抖音2025非遗数据报告》列入“最受欢迎的非遗体验项目”。

  三条簪 簪的是时尚

  1990年,冰心在《故乡的风采》中写道:“我见过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这位“福州的女儿”一定想不到,她的这些文字在30多年后成了三条簪的“带货广告语”。

  忽如一夜春风来,福州街头巷尾,簪着三条簪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到三坊七巷走走,不时会遇见身着汉服的女子款款而来,发髻上三条簪随着步履轻颤,银光闪闪,映衬着如花笑靥。在古厝的雕花窗前,姑娘们站定了,把鬓边风华与灰墙黛瓦、飞檐翘角一起收录进相机。一时间,古老的宅子抹上了青春的色彩。

  南公园万寿桥是女性最喜爱的出片地。她们倚着桥栏自拍,恍惚间,身影竟与老照片里百年前头戴三条簪、手握竹扁担的福州女性重叠。

  三条簪可不限于银制品。大漆、牛角,配上福州最传统最拿手的工艺,这样打造出来的三条簪是不是很特别、很时尚?三条簪衬托天鹅颈,旗袍勾勒窈窕身,中式美学如此硬核,令人感叹这是“福州街头最亮眼的文化符号”。

1751356642668379.png

游客头戴三条簪打卡三坊七巷爱心树。 林双伟 摄

  三条簪 簪的是文创

  “福州,你到底还藏有多少惊喜!”今年“五一”假期,来自武汉的游客小王在微信朋友圈写道。她被社交媒体上的三条簪视频“种草”,专程坐飞机来榕体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除了“上头”以外,三条簪还隐藏着许多“玩法”。

  朋友圈的照片里,她头戴三条簪、手捧三条簪创意咖啡,漫步于安泰河畔的朱紫坊。咖啡杯上,细腻的拉花勾勒出三条簪的精致轮廓,与她发间的银簪如出一辙,恰似福州这座城,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创造出别样风情。

  三条簪强势“出圈”,告诉人们什么叫“非遗正青春”。融入文旅元素的三条簪文创冰箱贴,俨然成了一张特别的“城市寻宝图”。年轻情侣攥着印有爱心树的三条簪冰箱贴,与爱心树同框自拍,将这份甜蜜留在了照片里。当秋风染黄烟台山,银杏叶片纷飞间,游客们拿着印有烟台山银杏的冰箱贴,定格独属于福州的秋日浪漫。

  杯垫、尺子、书签、徽章、鼠标垫、明信片……这些承载着三条簪元素的文创好物,早已悄然渗透进人们的生活里。它们以细腻的笔触、精巧的设计,让人真切感受到“非遗活在生活里”。

  三条簪 簪的是才艺

  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自己,福州女子的刚柔并济,凝结在发梢流转的簪影里。如今的三条簪,搭配着女子的才艺,让人们对女性力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福州“80后”武术老师肖师芝,将三条簪的形制与近身搏斗的招式结合,自创了一套“千月簪法”。一招“悬云展翅”,化用了闽剧中的青衣水袖身段,一旋身一抛簪,暗藏着封喉杀招,随即连消带打,双簪直取腰间……一套动作演示下来,剑光簪影令人目不暇接。

  三条簪登上舞台,在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的光影里,女演员舞步轻颤,将船政人发展先进技术自强求富的故事娓娓道来;三条簪走向街头,各大历史文化街区时有快闪活动,演员们抽簪作刀,将福州女性的飒爽英姿,刻进观众的眼底心间……

  或许你并不是专业演员,只是个曲艺票友,但这并不妨碍你扮个角色亮个相。你可以是京剧里英姿飒爽的穆桂英,“一剑能挡百万兵”;可以是越剧里的祝英台,十八相送缠绵悱恻;可以是闽剧《钗头凤》里哀怨彷徨的唐琬。最重要的是,你头上要有三条簪,它能够为你的才艺增加亮色。(马丽清)

  《福州晚报》(2025年7月1日 A08版 现代闽生活72式)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