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就是大容量风机的‘奥林匹克赛场’。”海天一色,海风劲吹,站在福建福清市沙埔镇的牛头尾码头,周兴政远眺西北侧兴化湾的辽阔海域,抬手一指,眼神中满是自豪。
只见59座风机在海面上整齐排列,长长的叶片在海风中徐徐转动。这是三峡集团布局的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357.4兆瓦。
近年来,福建海上风力发电实现快速发展。福建海上风电理论蕴藏量超过1.2亿千瓦,截至2025年5月,福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达383万千瓦,风电利用小时数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三峡集团福建分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人,周兴政熟悉风电机组的测试、建设、应用。“福建沿海风力资源得天独厚,什么样的风电机组最适合应用,这需要反复验证。为此,兴化湾海上风电场项目一期启动时,吸引国内外8家知名风机厂商生产的风电机组同台竞技。”周兴政说。
同台竞技,也是技术的消纳、转化过程。“我们在各家机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很快应用到后续项目中。”周兴政举了一个例子,“很多人以为风机是一体安装的,实际上从兴化湾二期项目开始,我们创新单叶片吊装的方式,就像拼积木一样,施工更便捷也更安全。”
离岸更远、海水更深的项目,如何科学建设?位于福州市东部海域的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A区项目,是同期国内首个“双40”(离岸40公里、水深40米)海上风电项目。“风高浪急是常态,一年施工窗口期只有106天。”周兴政说,为紧抓窗口期,“吸力式导管架基础”被创新应用。项目创造了“一天安装3个四桩导管架”“3天完成5个吸力筒”的海上风电建设“超级速度”。
“建设海上风电,国产化装备成为主流。”周兴政说。顺着海岸线一路向南,位于漳州市漳浦县的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是全国第一个批量化使用国产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项目。该项目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在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风从海上来,电送千万家,把清洁电能用好也是重大课题。今年初,位于平潭岛的共享储能电站项目(一期)顺利送电,这是福建省首个大型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项目不仅能为平潭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提供配套储能,还能提高海上风电消纳能力。”国网福州供电公司发展部副主任郭碧媛说。
眼下,福建已形成风力发电机、风机结构件、风机总装、叶片生产等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产格局,实现海上风电高端装备本地造。“海上风电正加速前行,我们信心满满。”周兴政说。
(本报记者 刘晓宇)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11日 第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