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怡
福建涉台涉侨的民间信俗文化遗存多,其多元与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独具特色。如妈祖信俗、临水夫人信俗、关帝信俗等,这些民间文化信俗源远流长,是闽台两岸同胞与广大闽籍海外侨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和重要的情感纽带。
1995年6月3日,习近平在福州为新塑成的林则徐铜像揭幕,他在揭幕仪式上满怀深情地说:“今天,故乡的人民树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在习近平同志的表率影响下,福建文化遗产保护凸显精神引领、活化利用的特色,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在活化利用中造福民生,激发民众的家国情怀,体现当代中国奋发进取的精气神。
以福州古厝保护为例,典型者如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这个中心设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坐落在三坊七巷南后街的一座古厝“叶氏民居”内。叶氏是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叶观国家族,自叶观国中进士后,其家族出了6位进士,是福州“世翰林”的文化名家。其后裔叶在琦是叶家最后一位进士,曾任贵州学政,1901年回福州出任“全闽大学堂”监督,成为这座古厝的主人。如何保护好这座本身就是“书香世家”文化遗产的名人古厝,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福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影响力?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中心自2009年入驻使用古厝,经持续10余年不懈努力,积极让古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活态的文化生产力,已然将古厝打造成集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示、收藏、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机构。
10多年来,中心打造“老宅子晒老手艺”非遗活态展示模式,举办展览90余期,接待游客1455万多人次,年均接待量100万人次,推动“非遗+”项目,创新农民漆画、唐卡漆画、“漆艺+古琴”等新形式。其中,“唐卡漆画”获国家发明专利,部分精品曾亮相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多个重要外事场合和大型艺术展。福州被誉为“中国漆都”,中心通过开展“福建漆艺+非遗”创新融合项目,邀请全国26个农民画乡作者来闽培训,将福建漆艺与农民画融合,创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态——农民漆画,并在日本、澳大利亚巡展时,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喜爱。“福建漆艺+非遗”还成为培养藏族唐卡漆艺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项目,成为福建援藏建设的重要文化成果。
中心独具匠心地打造“名人+非遗”IP,如“林徽因——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2024年5月,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千瓣的花朵——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林徽因”主题展在美国费城开幕,这一年是福建省与宾州正式缔结友好省州关系15周年。5月1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林徽因入学100周年之际追授其建筑学学士学位。
福建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斐然,有目共睹。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示福建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当前,我省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为此,建议几点如下:
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做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不懈以闽派特色文化做好“以文化人”工作,推进福建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对福建应做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惠民便民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有积极性为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推动福建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譬如某些民营企业长期对福州古厝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有所创新,成绩斐然,被国内外游客高度认可,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点,福州有关部门应尽快深入调研,迅速依法依规出台合理减免租金、优惠税收等政策,让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一些古厝资源不闲置不浪费,积极发挥民间资本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
三、充分重视并利用AI等现代科技,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态,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活用的成效,让民众亲临其境,在活态体验中产生文化遗产保护的亲和感和使命感。福州近期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最忆船政”舞台剧,观众亲临其境的体验感极其强烈,极大提升了福建船政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文化遗产保护区内新的人文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应尽可能与自然环境的美化和居民日常生活相交融,保持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独特性和多样性,让民众在日用伦常中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春风化雨般提升民众的审美感悟力,涵化民众乐观奋进的精神品位,彰显“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
五、进一步加快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持续推动福建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提升。要提供一些空间和条件,让真正喜欢福建文化、深入研究并积极保护福建文化遗产的中青年跨学科人才脱颖而出。各级政府应该继续积极在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方面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确保福建文化遗产保护不会后续乏力。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福建日报》(2025年7月15日 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