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宇
浩瀚的闽江自群山奔涌而出,一路浩荡东流,至下游分作两港,北为白龙江,南为乌龙江。乌龙江南行,遇龙祥岛而中分,内为淘江,外为螺江。淘江绕永庆里(尚干)经流枕峰入乌龙江,潮涨潮落间,流淌着千百年无声的史诗。
在这座千年古城的街巷里,仍传颂着一个女子的故事。她叫林五娘,700年前的奇女子,以孝义之名,让这座城记住了她的美丽。夏夜微凉,我独行江畔,看月光洒落江面,随波荡漾。柳枝低垂,江风拂面,恍惚间,似有旧时光影浮动。迷蒙之中,思绪溯流而上,穿越时空,触碰那宋末的风雨……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南宋的天空,乌云低垂,风雨欲来。1261年,临安城内,一门四进士的林家宅院,因一个女婴的降生而添了几分欢欣。女孩名唤林小娘,排行第五,故人称五娘。她的父亲林津龙,字若云,宝祐元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干办;长兄林维本,才名远播,时任广东盐运司官;祖父林禹臣,年少登科,13岁便中绍定二年进士;叔父林壮行更是神童,12岁高中状元,名动朝野。生于这般簪缨世家,五娘自幼浸润书香,聪慧明理,兼之眉目清秀,仪态端方,深得父兄疼爱。然而家国之运,盛极而衰。蒙古铁骑南下,江南烽烟四起。眼见江山倾颓,林津龙心力交瘁,辞官归乡,寄情田园。不久,林维本亦弃官返乡。
枕峰村的林家大宅,家人终得团聚。彼时天下动荡,饿殍遍野。林家富足,每至青黄不接时,林津龙便组织家人施粥济困,深得里人称道。为避兵匪之害,林津龙本欲举家迁往淘江之畔五虎山下之塔林村,却未及成行,便与夫人相继离世。林维本遵父嘱,于塔林村定居,而施粥救济贫困饥民的善举,也被沿袭下来。林家的作为,给五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元至元十七年(1280)七月廿三日,五娘兄长林维本率家人乘舟前往光裕里筹岐村祭扫父母墓,回程遇逆风失水,那阵风来得古怪,竟将林维本一家乘舟掀翻,男丁尽失,林家顷刻间只余下老妪王氏、寡媳郑氏、五娘及九岁侄女。哭声从江边一直飘到林家的屋檐下,凄凄切切,连檐角的铜铃也似乎哑了。未几,郑氏产下遗腹子,取名林元士,全家略感欣慰。族人皆道:“林氏香火不绝,天报善人。”然而郑氏产后,终因悲伤过度不幸去世,林家可谓雪上加霜。是夜,19岁的五娘抱着襁褓,牵着9岁的侄女,立在江畔。江水起伏,月光碎在波浪里,忽明忽暗。她仰面问天:“我祖世代为官,有功德在民,吾林氏何辜而至此!今幸有遗孙,亦天之以报善人,不绝林氏之后,然一脉之延,上老下幼,何以支撑门户?兄子何以成器?”痛定思痛,五娘擦干眼泪,于江风中铭誓:“吾今唯有矢志不字,上待祖母,下抚孤侄,为林氏延续宗支以尽绵力。”月光下,五娘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江水里,随着波浪起伏,却始终不断。江风骤急,将她的誓言卷向远处。岸边的芦苇沙沙作响,仿佛在见证这誓言。
五娘,用她纤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林家。对外,亲率家丁沉着应对,抗御强豪;对内,权充母职,抚侄胜亲子,恩义有加;对下人仁厚有至,治家有序。邻里见其贤,争相为媒,五娘终不为动。越十年,祖母去世,五娘如礼治丧。次年,侄女出嫁峡北,她将嫂子的妆奁全数添作嫁妆,力求齐丰。
五娘抚育元士成长,可谓历尽艰辛。她治家有方,丝毫不敢浪费。为省粮米,五娘创出“鼎边抆”,令全家都赞不绝口。鼎边抆用料简单,先将大米浸泡磨成浆,摘一些菜园里自种的芹菜蒜,用河边摸的蚬子做底汤,不花钱就能做出味道可口、营养丰富的美食。五娘秉承林家周济穷人的传统,但凡做鼎边抆,总是多做一些,分送周边邻里,那香气飘过院墙,成了淘江畔温暖的记忆。
五娘抚侄,尽心尽责。元士稍长,即送书斋求学。及成年,择聘侯官江口淑女宋氏。完娶后,五娘将所有家产交付侄儿掌管。五娘夙愿得偿,“吾今可卸责矣”。此后,退入后堂,吃长斋以事佛。族人感其德,尊五娘为“义姑”。元至大二年(1309)正月十二日义姑病逝。林元士感其恩义,将其葬于禹祥里银峰寺祖坟右侧。
风声渐起,我从恍惚中回神。沿着江边小径轻踱,耳边响起千年不绝的涛声,几棵榕树似在低声细语,倾诉着古镇的传奇……
上虞塔林村,这闽江畔的古村落,在元明清三代皆属永庆里。江水汤汤,冲刷着两岸的泥土,也冲刷着岁月的记忆。乡志有载:“尚干为永庆里,本名上虞乡,在闽江之滨。宋时林津龙(字若云)为理宗尚书干,有名声,远近重之,以官名乡,不呼上虞而称尚干。”说是因宋代林津龙举家迁居于此,后人遂以其官职命之为“尚干”。尚干得名另一说法则是与义姑旌表为贤女有关。
林津龙父子初来塔林时,人少势孤。此后,淘江林氏后裔不断发展、繁衍,历经200多年时光,至明宪宗成化年间,他姓渐渐外迁,而林氏发祥数世,蔚为望族。族人遂有以先祖林津龙官名“尚书府干办官”为当地村名之想法。此时,淘江林氏二十世孙林世调(1472年明成化壬辰科进士,授户部主事)、林世南(1478年明成化戊戌科进士,授工部主事)两位同胞兄弟同为进士,被誉称“双璧联辉”。他们都在朝里为官,知圣上喜好风尚树碑立传,昭彰烈妇贞女。兄弟俩商议后,由林世调出面请求恩师吏部尚书商辂代奏,求册封祖姑五娘并准以先祖林津龙官名名乡,宪宗应允。
尚干人说“没有义姑就没有尚干林氏”。林氏后裔感其恩德,于每年义姑逝世忌辰举行祭祀,并演绎成全族性纪念活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缅怀义姑“高功厚德”,在林氏祠堂西侧兴建“报功祠”,专祀义姑。1929年2月21日,在林森发起推动下,在尚干举行纪念义姑逝世620周年祭典,声势浩大。辛亥革命元勋胡汉民题诗“不为人妇为人子,孝女存宗历史无;遗德故令乡国化,孙枝世世好相扶。”海军名将萨镇冰在《义姑传》中称义姑:“洸洸义姑力回天,拊鬻兄子垂廿年。孤即有立旋著代,臻臻子姓长绵延。”著名学者陈衍撰《尚干林氏义姑传》和《林氏义姑事略书后》。
尚干正月排瞑节俗正是为了纪念义姑而传承下来的。从每年正月十二全族共祭义姑开始,次日各宗支进入排暝,依顺序祭祀,一直到正月二十七日。如今这一习俗已逐渐演变成地方的节庆,“义姑文化节”成为闽侯县一张独特的名片。每逢义姑文化节,各种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家家户户煮鼎边抆,炸蛎饼,邀请邻里、亲朋好友前来品尝。
尚德重义的义姑精神,早已深入到尚干人的心里,化入血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林氏族人。当年马江战役时,尚干十三乡民众向总督呈“万民折”,主动请战;林狮狮率十几人用土炮击伤法舰,最终为国捐躯,多少壮烈!林祥谦面对屠刀,坚贞不屈,高呼“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英勇就义,如此慷慨!尚干人的血永远是热的,那是一种文化,那是一种血脉的传承……
淘江,在夜色中泛着金红的波光,像是谁将晚霞的余烬撒在了水面。岸边的水草在月光中轻摇,忽明忽暗,与水中星子争辉。这江水流了千年,见过五娘立誓时的泪,载过送嫁侄女的花船,映过义姑祠的香火。而今夜,她依旧执着地向前流淌,水波推着水波,前赴后继地奔向未来。
《福州晚报》(2025年7月17日 A07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