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澍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清〕陈衍《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楼次韵》
三坊七巷全景。林双伟摄
头戴三条簪,坊巷逛古厝。包华摄
陈永健今年76岁,出生在文儒坊,他的家族已经在三坊七巷扎根200余年了。
他就住在塔巷63号,老厝大门敞开,那些带着好奇心路过的游客,常常探个脑袋,说瞄一眼,陈永健就会立即接过话来,幽默地说:“没事,瞄两眼也行。”
这座保留了清代原汁原味建筑风格的百年老厝,陈永健和爱人住得很舒心。这里冬暖夏凉,城市一级地段,除了偶尔抱怨一两句电动车开不进来之外,一切都好极了。
退休后,陈永健成了一名三坊七巷志愿讲解员,讲解思路新奇、内容丰富。风雨廊、文儒坊、通湖路、早题巷、光禄吟台、宫巷、文儒坊……这一路,他给游客讲林觉民的辛亥风云、沈葆桢的巡台伟绩、张经的抗倭平乱,还有东林里“树神诞”的闽俗、南北京果行和书摊裱褙店里的时光往事,像说自家的事。
陈永健常和游客说,三坊七巷可不止一条南后街,真正好玩好看的都隐藏在各条坊巷里。
穿过吉庇巷,与熙熙攘攘的三坊七巷不同,在玉山涧巷可寻到静谧的午后。被蹭得发亮的青石上偶尔有零散的游客路过,遒劲的榕树气根扎进安泰河驳岸的青石缝里,河床下的青石条清晰可见……此时,古厝里的一家家闽菜馆、“日咖夜酒”店被日光晒得有些慵懒。
“哈哈哈……”一扇古厝木门后的笑声打破了巷子里的平静。凯文和琼正在这家古厝里的墨西哥餐厅短暂辞别福州的朋友。这对退休后选择在福州旅居的美国夫妇结交了许多新朋友,甚至在三坊七巷的古厝里办起了公益英语角。
他们说,不久前去了林则徐纪念馆,大为震撼。凯文激动地说:“你们福州了不起!出了林则徐这样的人物!一生大起大落,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贡献极大!”
是的,林则徐可是福州的骄傲啊!南后街不远处的澳门路上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闽派建筑,历史仿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这座今天成为林则徐纪念馆的林文忠公祠,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落成至今已逾百年。直至今日,孩子们背诵《十无益》的声音仍不绝于耳。
余月瑶、郭星瑶这对小姐妹常年在馆里做讲解员,游客们常不知不觉地沉醉在她们的讲解中,不时发出“怎么能记住这么多内容”的赞叹。郭星瑶说:“林则徐纪念馆的讲解词有3万字,我花了6天的时间记了下来。我在林则徐小学读书,我从小就敬佩林则徐的爱国精神,他的故事我爱读,更爱说给来这里的人听。”
如果说三坊七巷的古厝写尽了明清士大夫的荣辱兴衰,那么上下杭的古厝则更多地见证了清末和民国闽商的发展历程。
上下杭星安桥畔的星河巷8号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古厝,建于民国初期。附近居民介绍,这里曾是陈氏家祠,与星安桥临水夫人庙颇有渊源。大厅堂变身曲艺书场,在这里日日都会传出最地道的福州乡音。门头的灰塑精致描绘着“忠孝廉洁”中华传统故事,而从门里传出的评话故事也大多和这四个字有关系。
点一杯茉莉花茶,听半日评话伬艺的老福州大有人在。澡堂、书场、茶摊并称福州的“休闲老三宝”,依伯们听完评话后呼朋引伴,转头扎进氤氲的温柔乡里,“夏汤”,透脚啊!
远在大洋彼岸的博主“SUGGLY”在最近的视频中,不遗余力地夸赞起了家乡福州的设计师服装品牌“斯夏CAIRA”。早已在纽约定居的福州姑娘把福州的“马鞍墙”穿在身上,走在繁华的第五大道,时髦又轻快。
2018年,刘光云与晴朗夫妇在烟台山的洋厝里创立了“斯夏CAIRA”。刘光云是福州人,本土文化尤其是福州古厝的建筑元素为他们的服装品牌带来了许多灵感。烟台山这座中西合璧的小院成为了他们展示服装设计、空间美学的一个窗口。我想着,还有什么古厝元素会被他们发现,融入服装设计中?
陈永健的爱人在老厝门头支起了一个售卖大漆饰品的摊位。我买了一个绿色墨流的葫芦,压在旗袍的门襟上。
南后街上有许多小姑娘用三条簪装扮自己,锐利又耀眼。到街口,我又买了一串茉莉花,想象着小时候外婆这样的老福州把茉莉花或白玉兰别在衣服上,香香的一整天。
因为工作原因,我常常穿行于古厝的日与夜,好像什么都变了,又什么都没有变。
《福州晚报》(2025年7月17日 A08版 现代闽生活72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