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思翔
初夏时节,草木葱茏,我们驱车上青圃岭鳌峰山。山道弯弯,绕了好长一阵子,车子才抵达海拔500多米的大坪顶。此行的目的,是探访一位抗日志士的故里。
闽侯县青口镇青圃岭村大坪顶自然村,是闽侯、长乐、福清三县区交界的偏僻之地。村落位于山顶的山窝里,周围是延绵的山地。村里仅五六座房子,全是青石砌就的低矮的“粗笨”老房,住着十来户人家。因长年受高山风雨剥蚀,这些房子显得“老态龙钟”。
抗日志士郭仕春的故居是村前第一座房子。这座房子建于1920年,由前中后三个院落组成,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前些年,郭仕春后人郭美贵筹集资金,修缮郭家宅院,有关部门遂将其开辟为“郭仕春事迹陈列馆”,成了一处红色教育基地。
我们走进陈列馆,通过参观并听取闽侯县政协文史委研究员林依光的详细讲解,得以了解抗日志士郭仕春的事迹。
郭仕春于1898年8月12日出生于大坪顶自然村,过着十分穷困的生活。郭仕春从小性格倔强,有些调皮,但又富有义气、嫉恶如仇。长大后,他不想浑浑噩噩过日子,于是赌上父母、弟弟的全部积蓄,做起了布匹生意,往来于闽侯与福清之间。由于时局动荡,布料买卖举步维艰,郭仕春的小档口只开了一年多时间。
1928年,郭仕春因做生意在福清海口街认识了“整雅”皮鞋店的陈金来。陈金来是福清党组织领导人,以鞋店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在陈金来影响下,年轻的郭仕春认识到,国不安则家不宁,国家一日不能安定,个人的事业也无法发展。看着身边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舍生忘死地奔赴战场,郭仕春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他意识到,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不能坐以待毙,应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于是,他找到陈金来,要求加入革命队伍。从此,30岁的郭仕春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1933年4月,中共福清特支委员陈金来派俞昌福通知郭仕春召集江友霖、王野鲁、林土地、吴扬馥、周岳如、张香俤、张达本等人,到福清参加我党领导的“瑶山人民自治会”,并于当年10月举行武装暴动,沉重打击了地主劣绅。之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暴动队伍化整为零。郭仕春遂回闽侯老家,在闽侯天水岭一带活动。
1934年底,中共福清中心县委委员陈金来来到闽侯青口,和郭仕春一起,在山村开展革命活动,建立起大坪顶交通站,站址就设在郭仕春家,为福清罗汉里游击根据地提供情报和物资。1940年,在闽侯七里区领导革命活动的新四军少校营长江国荣委任郭仕春为七里(现青口、尚干、祥谦地区)区委委员,积极为新四军购买枪支弹药。
1941年4月中旬,福清、长乐等县第一次沦陷。省委委员陈金来在福清阳下玉岭村与郭仕春等一起,成立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不久,陈振先、俞洪庆分别带领队伍加入,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陈金来任队长,郭仕春任参谋长,陈和仁(后叛变)任副队长。这支队伍以阳下玉岭和漈头为据点,在福清北区、闽侯兰圃与长乐玉田等地开展抗日活动。
同年5月,陈金来接受省委任务,来到青圃大坪顶郭仕春家,开会研究组织抗日游击队和筹集经费问题。会议决定,由郭仕春筹出几担薯米变卖后,由他与郑思积到青圃购买轻机枪,运到玉田乡。会后,陈金来联络郭仕春又在兰圃组织抗日游击队,人数近100人(后编入长乐抗日游击总队第九中队),陈金来任队长,郭仕春任参谋,分为三个分队,在福清与闽侯交界地区活动。
6月,陈金来、郭仕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与国民党平潭县县长罗仲若谈判合作抗日。陈金来队伍编为福(清)平(潭)沿海抗日游击队第八中队。陈金来任中队长,郭仕春任副中队长。这支队伍活动于福清北区、闽侯兰圃和长乐玉田等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第八中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有打必胜,影响很大,得到群众拥护,队伍迅速扩充到300多人。
6月中旬,郭仕春获知日军补给队伍途经荆溪的情报,陈金来果断决定出击。经过长途奔袭,队伍提前来到荆溪镇关中村凤凰山东南麓的三峰寺宿营。游击队经过休整后,派出侦察兵侦察日军路线,在离荆溪几里路的山头埋伏。当日军进入包围圈后,游击队在陈金来指挥下合拢包抄日军,打得这支40多人的日军马队人仰马翻,狼狈逃窜。这一仗毙敌十多人,缴获一匹战马和全部军需品。
6月底,陈金来与陈亨源(福长抗日游击队大队长)游击队会师。没过几天,日军出动步兵200多人,配有4挺重机枪、3门骑炮、7匹马,沿着古槐大道,对三溪、江田一带大举扫荡。陈金来、郭仕春带领游击队员与陈亨源游击队配合阻击来犯的日军。当日军的队伍进入我军腹地,出现在我“合围圈”内时,狙击手对准日军的骑炮、重机枪和马群开火,一时枪声大作,敌人应声倒下,溃不成军,我军大获全胜。事后,陈金来和陈亨源率部编入由当时任长乐代县长、地下党员刘润世领导的长乐游击总队。陈金来、郭仕春领导的福平沿海抗日游击队第八中队改编为福清队。陈金来任队长,郭仕春任副队长。
1941年8月4日,陈金来获知日军马(尾)营(前)地区守备司令田中岛中佐带着100多名日军,分乘2艘汽艇,从营前前往蕉岭视察的消息后,立即带队由大坪顶赶到长乐大溪乡的总队队部,与陈亨源、林宝荣共同研究对策。
经过反复讨论,游击总队以福清队为主力,挑选出48名熟悉地形又机智善战的游击队员组成“敢死队”,潜伏在琅尾港南岸小冬浦橘林中。福清队由陈金来带队,郭仕春、俞洪庆、陈振先、陈贤庆(吓五)、俞昌福、念长金、陈谋文、陈吓垱、陈正顺、林举清、陈天生、陈振旺、陈细珠、陈金梅、陈乌鼻、林荣仔共16名员参加。
一切布置完毕,专候敌艇到来。夜幕降临,从佑林方向传来马达声,一艘敌艇朝埋伏圈驶来,渐渐进入我方火力范围。时值农历七月,天气炎热,艇上的日寇醉意正浓,卸装赤胸散坐船上,枪支七歪八斜丢在一旁。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瞬时机枪、步枪齐发。日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游击队迅即接近,以手榴弹轰炸,汽艇搁浅倾斜,日寇纷纷跳水逃生,结果陷入淤泥中,无法动弹,成了“活靶子”,全部被歼。随后的另一敌艇听见枪声,情知不妙,慌忙从佑林村登岸,架起小钢炮和重机枪向我阵地轰击,火力甚猛。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游击队迅速撤出阵地。战斗进行了半个多小时,我方无一伤亡。这次战斗击毙日军马营地区守备司令田中岛中佐、分队长野村以下42人。这次战斗是福州地区,也是福建沿海第一次沦陷期间最成功的一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陈金来也以此荣获金质抗日奖章,郭仕春和福清队“敢死队”参战人员荣获银质抗日奖章。
1941年9月3日,在中国军队的猛烈进攻下,日军全线撤退,福州等地光复。可就在这个时候,陈金来、郭仕春却遭错杀。郭仕春时年43岁。1987年,闽侯县人民政府追认郭仕春同志为“因公牺牲革命军人”荣誉称号,蒙尘多年的明珠终于焕发光彩(陈金来之前已恢复名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福州日报》(2025年7月17日 005版 闽江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