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晓光
游赏福州常能与古人不期而遇。当你在屏山镇海楼上远眺福州城,700多年前元代的萨都剌也曾站在这古越王山上,与你同看夕阳残照,写下“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的苍凉;当你端午节在西湖看福州龙舟湖天竞渡,近千年前宋代的蔡襄也曾在同一处柳岸鼎沸的人潮中,写下“尽日旌旗停曲岸,满潭钲鼓竞飞舟”的盛况;当你在乌石山上拾级赏樱,看炮仗花开落满马鞍墙,一千一百年前唐代的徐夤也站在天皇岭前,写下“三门里面千层阁,万井中心一朵山”的佳景;当你在安泰桥头遥望南后街的人流熙攘,九百多年前宋代的曾巩已在“红纱笼烛过斜桥”的小船上,写下“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的旖旎。
(一)
这不仅是因为福州城有两千余年厚重的历史,更缘于今人所游览的福州盛景,从古至今大都位于一条轴线上——这条轴线就是自汉冶城到明清福州府城再到如今,历经2000余年持续生长,纵贯城市南北的“福州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串联起新店古城遗址、越王山与冶城遗址、西湖、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于山与乌山、大庙山与上下杭、烟台山等诸多具有历史底蕴的地段,以及华林寺、开元寺、福州府文庙等众多如今依然留存的文物古迹。与千年前驻留福州的文人雅客行走吟诵的脚步一样,这条中轴线至今仍是游览福州最经典的线路。这条涵盖历史、地理、人文的“超级轴线”,让今人情感的触觉得以与古人相通。这条存留完整并不断生长的中轴线,也是福州这座古城最具价值的历史遗产。
“中轴线”一词中的“轴线”,是建筑学或城市设计中的一个概念,与“中心”相并列,是最基本的形态秩序之一。从古至今,轴线都是城市规划中常见的空间组织形式。从古罗马时期的十字轴线,到巴黎新区的放射性轴线,世界上许多城市都遵循轴线建城原则。但与欧美国家城市轴线(axis)不强调方向和居中不同,中国古代城市更尊崇左右对称、秩序严谨的南北向线性主轴模式,这就是中国人理解并尊崇的城市“中轴线”概念。
这种观念源于古代中国“以中为尊”的理念。正如《吕氏春秋》所言“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这种布局的“中”即可理解为中轴线。因此,中国的城市中轴线概念首先是政治性的,是一种“秩序之轴”。古代中国城市要拥有这种政治性的中轴线,则其或为史上一国之都城,或为某一时期的区域性政治中心,比如魏晋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宋汴梁城、辽的中京城与南京城、金的中都城、元大都等。而福州中轴线始于其为汉代闽越都城之际,成型于其为五代闽国都城之前,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城市营建标准,使这条“福州中轴线”可与北京、西安、洛阳、成都、广州等城市一样,成为古代中国城市中轴线营建研究的范例。
(二)
福州传统说法中的中轴线北起于屏山,南止于烟台山,长度约6.6公里,这条中轴线也被称作“小中轴线”。随着城市的更新演进,传统中轴线范围持续扩展,全新的“大中轴线”向北延伸至莲花山、向南延伸至五虎山,跨越南台岛,南北贯穿福州全城。
福州中轴线的形成,从地理角度佐证了福州“水退城进”的城建史。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汪洋恣肆的海水由越王山脚下一路向南退却,海中的岛屿或沙洲,从伶仃浮现到渐次勾连成陆,福州城市的版图由此不断扩张,从闽越都城、晋代郡城、唐代州城,到宋元路城、明代府城、清代会城,那条自北向南蜿蜒的中轴线,便也逐渐生出新的脉络,见证和塑造了福州城市山水格局的巨变。
但城市中轴线的价值并不以地理现象为主,而是以文化为主体,它记录和佐证的是历史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在两千余年时间中,福州中轴线上那些经过持久设计与建造所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和城市景观,与福州历史名城的称谓是一种彼此成就的互文。
对于城建研究者或者文史专家而言,福州中轴线是一个基于历史考据、地理界定的严谨概念,但对于这座城市的居民来说,中轴线却是一种源于生活日常的感性认知。春天去乌山看桃花,夏天去茶亭看荷花,秋天去西湖看菊花,冬天去烟台山看梅花……四时四季的一应物事,好像都在围着一条中轴线打转。1952年,福州解放后首条公交线路开通,从肃威路开到解放大桥;1964年,东街口建起了彼时福州的“第一高楼”邮电大楼;1983年,东街口钟楼底下开了第一家上海西餐厅;1994年,台江区华联商厦开了第一家麦当劳餐厅;2017年1月,福州地铁1号线(一期)全段开通试运营,沿着中轴线一路南奔……这些福州人当年津津乐道的新鲜事,好像也都围绕着中轴线发生。
(三)
即便在当今快速更迭的时代,这条古老的中轴线上,依然在产生最新鲜的潮流与改变。整葺过的冶山与中山大院多了新鲜和活力,轻食与咖啡为历史街区浸润出年轻和轻盈;卧湖路上多了许多漂亮的小餐馆,收纳各国料理的香味;后曹巷的花市之外,新增了社区种植园和花园实验室;贤南路和卫前街的咖啡馆、甜品店,永远引领着城里的潮流口味;三坊七巷的文艺空间与老字号共存,坊巷历史的延续与演绎丰富有趣;上下杭里,侨厝会馆变身复合空间,在传统之中述说当下的城市故事;烟台山高高低低的商业漫步街区,是游客钟爱的“最出片的时髦地”。
如今这条中轴线向北向南继续生长——北向的新店古城形成了新的艺术聚落,画廊、展陈空间、寿山石工作室散落在田野间;南向的五虎山上,专业越野跑、徒步训练营,满足福州人亲近大自然的愿望。
如果说城市中轴线在诞生之初,以等级制度作为其营建的原则和表征,体现了权力架构下尊卑有序的价值观,那么在其后的岁月里,这条轴线则持续不断地将经济、交通、文化、生态等诸多政治性之外的资源进行叠加,拓展其功用,深化其内涵,使之在不同时代实现新的跃变。福州中轴线也是如此,在两千多年间的城市结构进化中,经历了无数次改造,或由内在生发,或由外力推进,越来越与城市居民这一终端使用者的审美需要相契合。
(四)
这些年来,福州中轴线是文史界专家不断书写、叙谈、宣讲的话题。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原总经理林彬撰写、将于今年下半年出版的《福州中轴线文化》一书,从城市历史脉络延展开来,以文脉故事述说这条中轴线的古往今来;在“闽都文化名家讲”鳌峰社科讲堂中,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福州市政协智库顾问卢美松与福州晚报编委、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危砖黄,分享着这条中轴线对于中华传统审美理念、城市建设布局的传承。它不同于北京、西安等大都会的中轴线,它在不断叠加、延续、传承、生长,从历史到未来。
这样的讨论也延续到下一代。一些孩子不断地走进福州中轴线的深处,找到自身对城市的共鸣与理解:一家名为“人文晓筑”的公司设计了相关的儿童研学路
线,让孩子们回看真实的历史,用自己的方式去创作、描绘古老轴线的新故事;福州仓山区云开学校则带领学生们参与相关的研究课程,探索这条轴线的内涵,走入身边的历史地点或街巷,感知它与自己的关系。我希望和更多人一起看到“生长的福州中轴线”。在城市历史与地理的空间架构中,福州中轴线的每一笔延展,
都预示着这座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与走向。过去,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城市中轴线?未来,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城市中轴线?城市永远在发展,中轴线也必将持续被拓展、被延续、被记忆。
(原载于《homeland家园》杂志)
《福州晚报》(2025年7月25日 A14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