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弘扬林则徐精神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福州实践
2025-07-2910:56:28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林胜 耿悦莹

  2025年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诞辰240周年。亲眼见证过鸦片对民众的残害,从政为民的林则徐果断采取禁烟政策;鸦片战争后,他既不畏惧列强,也不夸大自身能力,而是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主张。林则徐的民族精神、从政为民思想、改革开拓意识和清正廉洁品格,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福州的发展。

  闽都文化是指有史以来生活在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中下游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以闽越文化为基础、中原文化为主体,融汇了海外文化。受到海洋贸易传统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闽都文化呈现出包容开放、多元传承和务实进取的特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嘱托,福州重视保护三坊七巷文化、闽剧与评话等曲艺文化以及福州船政文化等。这些文化既保留了中原底蕴,又吸纳了来自海洋文明的冒险精神,造就了独属于福州的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

  在新时代,如何将林则徐精神和闽都文化有机结合,以此构建福州特有的发展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林则徐精神

  激励闽商团结奋进开拓创新

  林则徐的民族精神对身处异国他乡的榕籍侨胞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民族精神使榕籍侨胞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他们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在异质性文化环境中自发形成具有高度内聚力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商会等组织,满足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情感支持的需求。在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下,身处他乡的榕籍侨胞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资源后,通过投资、慈善捐赠等方式回馈家乡,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式促进本土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这种持续增多的返乡投资现象既传承了林则徐的民族精神,又融合了现代闽商的社会责任意识,为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有助于福州的长期发展。

  林则徐敢为人先的精神赋予八闽人民爱拼才会赢的经商信仰,使闽商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非凡的韧性与创造力。即使资金不足,当机遇来临,闽商依旧能够把握机会果断出击;即使经验不足,闽商也不会轻言放弃,而是在过程中学习新事物不断成长。闽商将每一次的机遇都视为不可复制的历史瞬间,形成“一见机会就抓、一抓机会就拼、一拼到底”的行为模式。这种敏锐的商业嗅觉与果敢的执行力,使他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这种开拓精神推动了福州企业的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是福州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林则徐精神

  助力福州政民互动与创新发展

  林则徐的廉政精神为政治文化树立了榜样,形成了符合福州实际的政务模式。福州将从政为民的思想与现代服务型政府理念相融合,以民意为风向标开展各项决策。为更好地满足民众需求、提高办事效率,福州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数据最多采一次”“无证明城市”“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问题高效解决,减轻民众负担。同时,福州大力推动权力清单化、履职程序化、监督科技化,建立廉洁治理模式。林则徐清正廉洁的精神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当百姓的诉求得到满足,有助于激发民众参与政务的热情。福州人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为新时代政民关系建设提供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样本。

  林则徐的革新精神使福州人民有抓住机遇的胆识,能够敏锐把握时代机遇;求真务实的精神使福州人民能将机遇转化为可见的发展成果。福州人民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发展契机,并基于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取得预期成果。敢想会干的行为模式帮助福州人民规避风险的同时又打破保守主义的局限,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保持稳健发展。正是这种精神特质,推动福州持续健康发展。

  林则徐精神

  推动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林则徐精神深刻影响着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福州有许多地方与林则徐有关,包括林则徐故居、林则徐纪念馆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述传承林则徐精神,这些文化地标不仅承载着城市记忆,更成为展示闽都文化的重要渠道。

  同时,林则徐精神对当今开展的众多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要大力弘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凝聚起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精神力量。同时,福州要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搭建中外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在禁毒方面,我们要传承弘扬林则徐的禁毒精神,深化全民禁毒工程,统筹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严密防范、有力有效打击毒品违法犯罪。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征程上,林则徐精神正在焕发新生机,他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形成合作共赢的态势、勤政为民的作风引领政府部门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敢为人先的胆识推动着福州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林则徐精神已融入闽都文化血脉,为中国式现代化福州实践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编号:22FSHB006)和福州市社科联“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福州日报》(2025年7月29日 理论与实践)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