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话说闽都
探秘塔礁洲
2025-07-3009:09:50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刘长锋

  站在淘江畔,远眺那片烟波中的塔礁洲,我的心按捺不住悸动。眼前的奇礁如一颗被岁月遗落的明珠,静静地躺在江面。北枕闽侯龙祥岛,南倚五虎山,周身萦绕着神秘的气息,它又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等待着知音倾听它的故事。在一个夏日,我终于踏入这片土地。

  走进塔礁洲,湿润的江风带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扑面而来。这里原是闽县永庆里门口华安境的北境,如今作为闽侯县祥谦镇江中村的自然村,依旧保持着原生态。由塔礁、福成、四十八份三岛洲,以及蚬场、橘场构成的这片湿地,每一处都散发着自然之美。

  2015年建成的福州塔礁洲湿地公园,将低干扰、原生态的理念贯彻到了极致。近6公里的环岛步行道与500余米的田埂路,像灵动的丝带般蜿蜒伸展,串联起湿地观景台、观鸟平台等景观节点。

  往深处走,水域辽阔无垠,河汊纵横交错,宛如大地的血脉在缓缓流淌;丰茂的水草,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展现着蓬勃的生命力;鱼儿在水中欢快嬉戏,时不时跃出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但最让我心动的,还是这里作为鸟类天堂的独特魅力。超5万只水鸟常年在此栖息、越冬,白鹭舒展着优雅的身姿翩翩起舞,苍鹭则挺拔伫立,如同守护这片土地的卫士。而到了冬季,还会有大批小天鹅翩然而至,它们会在这里的水面上悠然游动,那景象如梦如幻。

  来到塔礁洲东北部的观景台,我迫不及待地登上15米高的三层塔顶。眼前的画面美得让人陶醉:飞鸟成群结队地掠过湿地,时而振翅高飞,直冲云霄;时而低空盘旋,贴近水面。水草摇曳,波光粼粼,阳光洒在水面上,闪烁着点点金光,仿佛整片天地都被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走进塔礁洲中心,白漆民房与蓝色琉璃瓦相互映衬,像一幅色彩明快的水彩画;层层甘蔗林环绕四周,沙沙作响,像是在轻声讲述着岁月的故事。江面上,渔船横陈,白鹭翩跹;远处五虎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近处农田果蔬飘香,充满了人间烟火味。滩涂上野鸭成群、水鸟翻飞,好一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意景象!

  然而,塔礁洲的魅力远不止于风光,它的神秘更是让我深深着迷。它的历史要追溯到远古惊心动魄的地质巨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如汹涌的洪流奔腾而出,勾勒出雄伟的五虎岩和形态各异的百六峰脉。而海拔仅9米、方圆约500平方米的獭礁峰,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随着山体下沉、海水侵渗,逐渐与五虎山分离,成为江面上一座孤独的礁峰。远远望去,它恰似一只伏地而卧的石獭,回首凝望南岸,那模样饱含着对往昔岁月无尽的眷恋。

  “塔礁”名字的由来起初是因礁面顶端形似卧礁捕食的水獭,人们称它为“獭礁”。历经千百年江水浸泡、风雨侵蚀,磐礁表面形成独特的纹波,远远看去,如同一座矮塔矗立江心。“獭”与方言“塔”谐音,且“塔”字更雅、便于书写,久而久之,“塔礁”之名便取代了“獭礁”。这简简单单的名字演变,背后却是千百年的时光沉淀。

  明代,凤岗刘姓先民登上獭礁洲垦荒,意外地与水獭相遇,还目睹了它们“獭祭鱼”的神奇景象。水獭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水中,待发现鱼类后迅猛出击,捕到鱼后并不急于吞食,而是用尖利的牙齿吸干鱼血,再将鱼体整齐地排列在礁上,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祭祀仪式。这一现象不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记载,还成为了文人创作的灵感源泉。而刘姓先民们更是认定水獭是神灵之兽,在獭礁上立庙,将水獭奉为洲主神明祭祀,这便是如今华安境塔礁北境大王宫的起源。

  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宫殿,坐落在洲西头的大礁石上,而这块大礁石便是曾经的“獭穴”。据《凤岗忠贤刘氏族谱》记载,随着时间推移,小庙经多次修建,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模样。大王宫自古流传着三个神奇的传说,每一个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年代,这些传说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承载着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也成为了塔礁洲信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大王宫,古香古色,与“石獭”融为一体。岛民集资将其修葺一新,“獭”状礁石被圈护起来,视为灵性图腾,还被画在壁上供人瞻仰。每逢初一、十五和传统节日,大王宫便会敞开庙门,岛民们纷纷前来祈福,香火旺盛。

  在塔礁洲的每一刻,我都仿佛在传说与现实间不断穿梭。历经数百年沧桑变迁,岛民在礁边建起幢幢民房,水獭也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大王宫依然矗立,而塔礁洲湿地公园的建成,又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人文共生,塔礁洲以它独特的姿态,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福州晚报》(2025年7月30日 A07版 兰花圃)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