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永仙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神圣之山,不一定要多高,却必是古木苍苍,流泉潺潺,古寺幽静之处。山中常年云雾缭绕,在低处仰望,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永泰的高盖山位于大洋镇旗杆村,主峰海拔1187米。在唐五代十国时期,被闽王王延钧敕封为大闽西岳,将其与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相提并论。想想看,当时的名山室可是闽国的西岳呢。
位于半山腰间的名山室建有道观,道观不大,依岩而筑,自成体系,可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道观有东西石室,东室灵龟洞中有一壁摩崖石刻,包括佛教人物与动物花卉,无人能解。直到20世纪90年代,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先生考证后,认定为佛教“莲社七祖图”。这组造像来自民间,以浙南“莲社七祖”为崇拜对象。余潜士在名山室读书时,也看到了这组摩崖石刻,他在一篇游高盖山游记中说,那组造像中有僧像,并知晓那是江浙僧人。
嘉庆壬戌(1802),十九岁的余潜士,告别伯父,带着简单的行李,前往福州,受业于蔡于麓先生,其时还是一个乡村走出来的懵懂学子。
1802年冬天,余潜士像往常一样,去逛书肆。他最爱去的是南后街的旧书店。路过一家经常去的旧书店,信步踏入。余潜士像往常一样,翻看一堆旧书。似有一道灵光闪耀,他只感到眼前一亮!在旧书堆中看见了宋五子《近思录》。这是他寻找多时的书,此刻只感到心跳加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余潜士急不可耐取出翻阅,志意为之勃然。翻检卷数,全套完整无缺,心中窃喜,立即购买。回到住处,他彻夜阅读,一时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当即记下初得五子《近思录》的感受:
其中皆宋贤格言至论,示人入德之门,深切著明。读之如久盲忽开,如沉疴乍起,如昏寐初醒。乃窃叹十余年来,虽日读孔孟之书及程朱注解,而习俗蔽锢,利欲填胸,不徒如未尝读,且竟与读者有背驰焉,亦危矣哉!盖深山僻壤,鲜获明师良友,诚有如原序之所慨者。倘自兹以往,迷不知反,则茫茫我生,下流伊胡底乎。今何幸得睹是编,先知先觉者,思有以觉后知后觉,其择之精而语之详也。如此,虽师友之朝夕与居,面命耳提,无以异矣。因读而喜,喜而志其所得之由,庶几永藉以警策乎。
宋五子《近思录》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门,引导这名乡村青年通往理学的道路。
1803年夏天,余潜士返回故里休假,帮家里干完农活,即禀告伯父,想去隔壁乡高盖山中读书。伯父以
行医卖药为生,家境颇好。一贯支持潜士学业,欣然同意,并为其准备必需的生活用品与粮食,交代了在山中读书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从家里去大洋虽然是小路,但道路平缓,余潜士走了一个多小时,抵达高盖山脚下的名山室下院。从下院古道上山还需走40分钟左右。山中的名山室远离尘嚣,在此处治学,是个好地方。二十岁的余潜士,从1803年至1806年在高盖山读书,专读宋五子理学,融汇贯通,小有收获。名山室为道教圣地,余潜士住在名山室,茶余饭后也时与道长探讨道教与修仙之术,平时也看这方面的书。道教的道意也有与理学相融之处,这是另一种启发。他在小文《石室杂录》中写道:
忆予年二十余,读书高盖山石室中,因阅《朱子文集》《语类》,论及道家神仙之学,有《参同》《悟真》诸书,遂窃喜搜求而渔猎之。夫朱子非教人学仙也,其绪论所旁及,岂与痴人说梦?特以予性所偏好,涉览渐多,辄钞撮其大要,以为宇内有此一事,奇矣哉,亦难矣哉!
有宋五子《近思录》指引,后又学《朱子全集》等理学典籍,他的理学之路越走越宽。
余潜士山居四载,诵读之暇,无幽不探。名山室的周遭,都被他探访个遍。出了寺门往西室走,有一条仅容一人的险道,走到半途,抬头向外望去,余潜士突感有异,眺望前方,蓝天白云,而山岩竟然被劈出一个“人”字。真是奇妙!下方霖雨潭的水声自谷底升起,却如美妙的梵音!那道瀑布其实不大,在风的吹拂下,倒真如雨一般飘洒。绿藤垂荫,悬溜滴珠,珍禽下上,悄无人踪。
余潜士想象,这样一个好地方可建亭建轩,可建园筑池,作一小隐处,真是个妙处。四载名山室读书,每当早晴野望,烟雾弥漫无际,群山仅露峰尖,摇漾欲动,所谓云海也。
从霖雨潭处上行,有石蹬三十余级,直如悬梯。晨起在此处俯视前面村庄,田园庐舍,宛然一幅画图,炊烟起时,读出了人间烟火味。
在名山室读书的日子,让余潜士有机会观察山中四季变幻,特别是冬季,浓雾隐没了山峰,正是一个云深不知处。他一次次登山,总是怀着虔诚之心,将山上的一草一木槿一石,当作书来读,并写下一篇翔实的《高盖山纪游》,描述山中所见的奇岩异景,奇花异花。余潜士非常怀念有一次上山,道长请他喝茶的感受:“山中茶芬芳甘爽,瀹以活泉,啜之带露花云气。”这是高山云雾茶。
高盖山上的绿茶我也喝过。是道长请我喝的。道长说山中有几株老茶树,一年只产几斤,都是采嫩芽自己炒制。而名山室有好水,用石缝冒出的泉水,正如余潜士所言活泉。好茶配好水,自是一种福气。
余潜士四年的山中读书岁月,一次次上下古道。每次行至天门处,都要坐下来小憩片刻,总在想,走到此处,正疑无路的时候,却在这壁立千仞的高岩之间,劈出一道笔直的路!大自然的万象,暗藏着太多天机!风自天门上袭来,透心的舒爽。余潜士抬头端详岩壁上的石刻。石门旁刻有北宋福州首位状元许将的题诗,诗为:上得山来过石门,谒灵特地乞真言;再三许我前程事,敢不留诗荷圣恩。还有北宋太常博士陈祥道(闽清人,1067年进士)题诗:六题曾彻九重门,暂阻尧阶奏万言;今日又蒙师许我,汉廷当沛异常恩。
当年两人都是到名山室祈求考试顺利,果然功成名就。余潜士借山中石室苦读四年,也是想沾沾山中的灵气吧?
《福州日报》(2025年7月30日 004版 闽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