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千年】
作者:金穑
庆历六年(1046)的八月八日,知福州的蔡襄与苏舜元、郭承规等同僚陪同福建路转运使邵饰游览鼓山。当天宾主心情大好,直到暮色四起仍不愿离去,遂在灵源洞留下题刻“忘归石”。此石刻两米见方,端庄大气,给人以正气凛然之感,乃至于被后世推为鼓山最有名的石刻之一。
其实,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就是蔡襄与邵饰的工作交接。蔡襄是庆历四年(1044)年末授命知福州的,仅两年时间即履职福建路转运使。甫一就任,蔡襄就身体力行,考察北苑贡茶制作过程,从采摘到制作无一不深谙于心,其《北苑十咏》可为证。当然,蔡襄在茶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其著述《茶录》。也正鉴于此,蔡襄在茶史上的地位仅次于陆羽,所谓“季疵开山之祖,君谟传灯之士”。季疵,就是陆羽;君谟是蔡襄的字。蔡襄与仁宗的私交不错,任职同修起居注期间,常与仁宗议茶,深为陆羽《茶经》不载建安茶事、丁谓《茶图》拘囿于采制之论为憾,遂著《茶录》。著述完成后,除了上觐仁宗外,还勒石以传,结果瞬间就被刷屏。欧阳修第一个点赞,赞了内容还不过瘾,再赞书法。蔡襄善鉴茶,欧阳修善别水,二人珠联璧合而又各自精彩。
如果说陆羽《茶经》奠定了茶学的科学体系,那么蔡襄《茶录》可谓确立了茶叶艺术化的品鉴体系。中国古代茶文献中出现频率仅次于“茶圣”陆羽的人物就是蔡襄,也就是说,蔡襄与他的《茶录》在茶文化史上地位可享“亚圣”之尊。
《茶录》是福建茶史上留存的第一部著述。论茶部分,主要叙说了品鉴标准与品评程式;论茶器,着眼于其材质与特征。后世极力推崇《茶录》,但对《茶录》的历史价值并没有充分挖掘。蔡襄《茶录》的贡献最主要是确立了茶叶品鉴“色、香、味”的基本标准。茶叶的品鉴,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提出“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香、味”观念,此后的文人孜孜以求,至白居易时代即已取得很大突破,如刘言史说“求得正味真”,把茶香细化为“香茗、香芽、芳茗”,色有“绿茗、紫芽”之别,最终经蔡襄奠定茶的色、香、味品鉴标准,可谓茶叶品鉴的集大成。至今,茶叶评比色、香、味的核心标准都没有改变,只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增设新的要素而已,如叶形、叶底,足见《茶录》对茶史的影响。
嘉祐元年(1056)蔡襄又来到了福州,这是他第二次任福州知州。与第一次不同的是多了身心病痛,相同的是为民办实事之心没有改变。他再次延请周希孟主持学馆之事,大刀阔斧兴修水利,冀望彻底解决水患。今天福州城内主要的内河之一晋安河就是蔡襄主持疏浚开凿的,最终将福州城北的溪流引入南边的闽江。至今,晋安河畔是福州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茶录》的最终版本,与福州有关。蔡襄在《茶录》后序中说得很清楚:“臣皇祐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稿,不复能记。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然多舛谬。臣追念先帝顾遇之恩,揽本流涕,辄加正定书之。治平元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意思是说,在福州任上,《茶录》书稿被属僚偷去了,幸亏怀安知县慧眼识珠,出钱买回来,并刊刻于世,后辗转流寓至原创者手上。蔡襄手捧书卷,无比亲切,然睹物思人,不禁潸然泪下,于是重新校订,尽付剞劂。而此时已经是宋英宗时代的治平元年(1064),距离蔡襄辞世也就三年了。
《福州晚报》(2025年8月1日 A13版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