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秀杰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罗源(今属福建)的青山绿水间,孕育出一位品格高洁的士人 ——张斗南,字唐英,号钓浦。彼时,刚从兵部郎中任上辞官归里的他临窗而坐,一手摩挲着褪色的象牙笏板,一手轻捻胡须,低声吟出“虽无白日三声喏,赢得清宵一枕眠。”这两句诗恰似其人生注脚,道尽南宋士大夫在官场与归隐间的抉择,也勾勒出他淡泊名利、追慕内心宁静的精神世界,于青史中留下深刻印记。
罗源背山面海、风光秀丽,这片山水赋予张斗南旷达性情,也为其日后文学创作埋下伏笔。孝宗淳熙二年(1175),他凭借深厚学识与出色文笔,于临安科举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消息传回罗源,乡邻欢欣鼓舞,皆盼他在官场施展抱负、造福一方。
宦海浮沉路,廉洁奉公守初心。初入仕途的张斗南,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从基层小吏做起,历任州县小吏。他深谙“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每到一处,皆以廉洁自律、勤政爱民闻名。处理政务时,他秉持公正,不徇私情,无论是审案还是征税,都力求公平合理,让百姓心服口服。任地方官期间,目睹底层疾苦的他,常减免赋税、救济灾民,由此赢得百姓爱戴,也为日后晋升筑牢根基。
凭借出色政绩与良好口碑,张斗南逐步获朝廷赏识,官至兵部郎中——这一中央官职掌管武选、兵籍等事务,在南宋官僚体系中地位重要。然官职越高,他越觉官场复杂险恶:彼时南宋朝廷派系林立,争斗不休,倾轧与结党营私屡见不鲜。即便如此,他始终清醒,坚守“持身廉洁”的底线。
在兵部郎中任上,他依旧生活简朴,不慕奢华,住所简陋、衣着朴素、饮食简单,精力全投入政务,为军事国防献策——选拔将领、训练士兵、储备粮草,诸多建议皆切实可行,获朝廷采纳。其廉洁与才干在朝中赢得广泛赞誉,成为士大夫楷模。
但官场的喧嚣与政治的黑暗让张斗南身心俱疲。他愈发渴望挣脱束缚,回归宁静生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毅然递交辞呈。时人皆为他惋惜,认为其正处仕途上升期,放弃机会实在可惜,可他却不为所动,他深知,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才是真正的所求。
辞官归故里后,一枕清宵见本心。归隐后的张斗南,将心境融入诗歌创作,其《诗一首》虽仅四句,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与真挚情感。尤以“虽无白日三声喏,赢得清宵一枕眠”两句,成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他将官场喧嚣与归隐宁静作鲜明对比。“白日三声喏”勾勒出官场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场景,“清宵一枕眠”则展现出如今安然入睡、内心平静的状态。两相对比,道尽对官场虚浮生活的舍弃和对宁静本心的坚守。
此诗艺术特色鲜明:以“病马解韁牵”比喻辞官后的自由,生动精妙;“虽无”与“赢得”、“白日”与“清宵”、“三声喏”与“一枕眠”对仗工整,形成形式上的对称之美;语言平易却意蕴深长,字里行间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这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异曲同工,皆显出对官场污浊的厌倦与对本真的追慕。
地方志对张斗南的记载虽然简略,但“持身廉洁”四字却精准概括其为官操守,也为理解其归隐心境提供了注脚——廉洁为官与归隐追求,本就是他高尚人格的一体两面。
在南宋那个政治复杂的时代,张斗南能坚守本心,不为权势所动,毅然辞官归隐,这份精神难能可贵。他的诗歌与人生选择,不仅展现个人精神境界,更折射出南宋士大夫在政治高压下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向往。
青史留名处,钓浦精神照后人。时光流转,张斗南的名字或许未被广知,但他的精神恰如“清宵一枕眠”,宁静深远,长留史册。《诗一首》成宋代古体诗佳作,“赢得清宵一枕眠”以简驭繁,藏人生哲理,尽显其独特文学才华。
今日读起他的诗,仿佛能看见一位身着布衣的老者,在罗源山水间悠然自得,享受宁静生活。
《福州府志》《罗源县志》等地方志记载了张斗南的事迹,虽简略却为我们了解这位南宋士大夫提供重要线索。《福州府志》以“持身廉洁,官至兵部郎中”八字,高度概括其为官品质与仕途成就;《罗源县志》则补充了他的科举成就和诗歌创作,让我们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福州晚报》(2025年8月4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