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晓宇
庐隐祖居。石美祥摄
说起福州三大才女冰心、林徽因、庐隐,个个都是才气横溢,个个都是福州人、福建人的骄傲。不过,相对于99岁去世的冰心(谢婉莹)和51岁去世的林徽因,35岁就英年早逝的庐隐(黄英、黄淑仪),了解她身世的人确实不多。
2025年4月30日,朝阳当头,我来到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新联村岭东自然村一座正在修复中的古老院落。大门上方高悬隶书体写的“庐隐祖居”木匾,大门对联为蛇年春节新写的:“江夏家声远;岭东世泽长。”说的是岭东黄姓始祖源自江夏郡——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今天海内外黄氏裔孙在宗祠或住家正厅上方大多要悬挂衍派牌匾“江夏堂”。庐隐的侄儿黄松根陪我走进学者肖淑芬称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权作家”庐隐的出生地大门,我抬眼看见正厅上方本应悬挂衍派牌匾“江夏堂”的位置,如今用楷书题写为“黄镐庐隐纪念堂”。
我事先了解到,黄镐乃庐隐的高祖——明正统十年(1445),25岁即考中进士,四年后任贵州巡按御史,政绩卓著,58岁时被皇帝朱见深任命为户部尚书,是闽侯县南屿镇历代进士中官阶最高者。因为黄镐战功显赫,明廷钦赐黄镐的祖父、父亲为尚书,世称“三世尚书”。明弘治元年(1488),退休后的黄镐“赐玺书公车送归。途中病卒,赠太子少保”,享年69岁。黄镐故居在庐隐祖居西侧,面积达500平方米,早年被一场大火烧毁,现存旗杆石和一口古井,引人发思古之幽情。我在庐隐祖居看见“三世尚书”的烫金牌匾高悬,并在村里岭东黄氏宗祠后山看见了距今537年的黄镐墓神道碑,确实刻有明廷追赠的“太子少保”尊贵头衔,由此可见庐隐乃真正的名门之后。
1956年出生、与我同龄的黄松根,用手指着如今摆着旧式家具的右厢房用福州话告诉我:“庐隐(姑姑)就出生在这里,三岁后离开。”我问:“庐隐离开老家去了哪里?”黄松根答:“去了长沙,她爸爸黄宝瑛在那里当知县。我爷爷是黄宝瑛的哥哥。”说到这里,黄松根回旁边自己家里拿来《黄氏族谱》的复印件给我看:
“庐隐(姑姑)有两个哥哥,黄勤和黄勉。一个妹妹,黄湘。去年庐隐(姑姑)的小女儿李恕先,九十多岁了,还回老家来看祖居。李恕先有一个儿子(王若实)在广州电视台工作。”
黄松根边说边翻出手机里,一年前李恕先回乡省亲的照片加以证明。看完照片,我认真核对《黄氏族谱》复印件。果然记载:
“黄宝瑛,黄举人(?—1905),妻:力玉华(1869—1923)。子:黄勤(1893—1953),妻:力宜秋(1897—1961)。……子:黄勉(?—1928),妻:叶淑琼,妻:郑秀华。……女:黄英(黄淑仪、庐隐1899—1934),夫:郭梦良,夫:李唯建。……女:黄湘,夫:力仲辰。……”
根据《黄氏族谱》记载,庐隐是1899年5月4日出生的,不是外界传闻的庐隐出生于1898年5月4日,更不是在福州三坊七巷之黄巷出生。庐隐出生当天,外祖母就去世了。庐隐的母亲力玉华因此断定这个女儿是颗灾星,不愿养她,将她丢给奶妈带到乡下喂养。两岁时庐隐得了极重的热病,类似伤寒。也有乡亲说两岁的庐隐全身患疥疮,三岁了还不会走路和说话,脾气很倔。好在她举人出身的父亲黄宝瑛于1902年当上湖南省长沙知县,庐隐才得以保全性命,回到父母身边。不幸的是,好日子才过三年,1905年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更加认定六岁的庐隐是颗灾星,更加嫌弃她。
说到老家在福州市永泰县白云乡的庐隐母亲力玉华,也出身不凡。清朝家族八代人中,考中进士三人:力蔚春、力光春、力照槐;考中举人七人:力子俨、力廷辉、力梦霖、力捷三、力钟、力钧、力锵;数力玉华(1869—1923)的大哥——庐隐的大舅力钧(1856—1925)最杰出。力钧是清末闽籍宫廷御医,经庆亲王奕劻推荐,力钧到宫中乐寿堂为慈禧太后诊脉开方,“甚合太后意,颁赏颇多”。力钧也到涵元殿为体弱多病的光绪皇帝看过病,服药后光绪皇帝身体大有好转。力钧同时是福建理工大学前身苍霞精舍的创办人之一。所以,《黄氏族谱》记载,庐隐的大哥黄勤后来也娶了大舅力钧的三女儿力宜秋为妻,庐隐的小妹黄湘则嫁给了大舅力钧的侄儿力仲辰。
1912年,13岁的庐隐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命运开始改观。1916年毕业后,庐隐被北京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事园艺教员,由于不熟悉家事园艺专业,不久就辞职了。这时女师同学加好友舒畹荪在安庆当安徽实验小学校长,请庐隐去当体操教师,庐隐欣然赴任。也在安徽实验小学教书的女作家苏雪林,听闻庐隐于1934年5月13日因难产去世的死讯后,在《关于庐隐的回忆》中写了她在安徽实验小学初见女师同学庐隐的印象:
“庐隐第一次给我的印象,似乎不怎样动人,身材短小,脸孔瘦而且黄,而且身在客中,常有抑郁无欢之色,与我们谈话时态度也很拘束。”
1919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升格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改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庐隐、苏雪林获得返校深造的机会。因错过录取考试时间,两人只能先当旁听生,后经考试转为正式生。这时的庐隐仿佛完全换了一个人,她说:“生命是我自己的,我凭我的高兴去处置它,就算是一滩死水,我也要让它变活,然后兴风作浪。”
故而,苏雪林在《关于庐隐的回忆》中这样形容庐隐:
“走路时跳跳蹦蹦,永远带着孩子的高兴。谈笑时气高声朗,隔了几间房子,还可以听见。进出时身边总围绕着一群福建同乡,叽叽呱呱,讲着我所听不懂的福建话。……
五四运动后,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男学校以北京大学为代表,女学校以女高师为代表。庐隐‘骛外’的天性好像得了正当发展,每日看见她忙进忙出……庐隐虽然不大用功,成绩却常列在优等……若有开会的事,她十次有九次被公推为主席或代表。”
1920年,在23岁的同乡郑振铎(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推荐下,21岁的黄英(庐隐)不仅热心学生运动,还第一次以“庐隐”为笔名,在24岁的茅盾主编(首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小说月刊》发表揭露金钱社会黑暗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一个著作家》。庐隐用这个笔名的寓意是“隐去庐山真面目”。从此,庐隐以觉醒女性的身份登上“五四”文坛,以白话文撰写和发表短篇小说、散文、论文和戏剧等作品,内容是反封建的,思想是追求进步的。所以,也是在得知庐隐死讯后,茅盾在1934年7月1日《文学》第3卷第1号发表《庐隐论》一文写道: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大杰教授则这样评价庐隐:“提到中国新文坛的女作家,资格最老的,谁也承认是冰心与庐隐。”
庐隐短暂却热烈的一生,拥有三段不幸的婚姻。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游友基在长文《庐隐与福州》中写道:
“寄居北京舅父(注:力钧)家时,1916年,与邻居林鸿俊(注:留日学生)相识,基于相互同情发展成为恋人,这是庐隐的初恋。她把这写成七八千字的文言小说《隐娘小传》……后来她觉得林鸿俊思想平庸,对人生的看法一天天相去越远,感情也渐渐恶化,终于在1921年与其解除婚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用女作家苏雪林的话说,庐隐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被选为女高师代表,参加北京学界福建同乡会成立大会,认识了北大哲学部才子郭梦良(原名郭弼藩)并萌生爱情。可惜郭梦良已在福州市郊郭宅村娶林瑞贞为妻,庐隐却义无反顾,追求“一生最爱”。
1921年元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选举郑振铎为书记干事,耿济之为会计干事,庐隐是出席者中唯一女性。
1923年,24岁的庐隐在上海一品香旅社举行婚礼,以“小老婆”身份与26岁的郭梦良结婚,1925年10月6日郭梦良因肺病突逝,年仅28岁,留下10个月大的长女郭薇萱。庐隐就此陷入灭顶之灾,终日饮酒悲歌,不能自拔。庐隐在悼文《郭君梦良行状》中写道:
“不觉竟成良友……(郭梦良)不但学业精深,且品格清华,益使庐隐心折也……已由友谊进而为恋爱矣。”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兼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和苏俄里通外国”的罪名在北京绞死,年仅38岁。李大钊生前正准备发展自己信任的学生庐隐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接掌党的宣传工作,不幸“出师未捷身先死”。当天,庐隐冒着极大生命危险,帮助师母赵纫兰为恩师李大钊收尸掩埋。之后庐隐还发表了祭文《壮志长埋》和悼诗《吊英雄》等,公开纪念李大钊。
1928年,29岁的庐隐认识了21岁的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生李唯建,这才走出精神危机。但是热情澎湃的成都籍青年诗人李唯建比庐隐小整整8岁,这让庐隐内心非常矛盾。
1930年,庐隐与李唯建东渡日本结婚,第二年生下次女李瀛仙(《黄氏族谱》记载为李恕先)。
1934年5月13日,35周岁生日刚刚过去9天的庐隐因生产与李唯建的第二个孩子,在上海大华医院难产而死。
庐隐虽生命短暂,却创作勤奋,遗著甚多:
1925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
1928年1月北平古城书社出版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曼丽》。
1928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妇女的平民教育》。
1930年秋庐隐与李唯建在东京旅居期间,在《妇女杂志》发表11篇散文《东京小品》。同年下半年以挚友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爱情为榜样,创作10万字长篇小说《象牙戒指》,在《小说月报》连载。
1931年1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第三本短篇小说集《灵海潮汐》。
1933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第四本短篇小说《玫瑰的刺》。
1934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长篇小说《象牙戒指》。
英年早逝的庐隐留下了近两百篇作品,堪称“五四”时期最为高产的中国女作家之一,与冰心、丁玲、张爱玲、萧红、林徽因、苏雪林、冯沅君、石评梅、凌叔华、白薇等18人收入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
《福州晚报》(2025年8月5日 A07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