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则徐的词品与人格探析
2025-08-0809:37:1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肖菊香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七十二峰退叟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则徐向来以政治家、民族英雄的身份闻名于世,然而爱国名臣之外,他还是一位伟大词人。他的词目前仅见12首,却很好地表现出他高洁伟岸的人格和救世济民的情怀。

  以词为史,爱国爱民矢志不渝

  从林则徐词的编年可知,他的词基本作于道光十年(1830)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之间,而他具有“词史”性质的词基本都作于鸦片战争前后,也即道光二十年(1840)左右。他的词记录了鸦片战争的宏伟景象和整个鸦片战争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他矢志不渝的爱国热情。

  林则徐生长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此时整个国家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之中,而大部分文人还沉浸在盛世的美梦之中,尤其是富庶的东南地区。因此,这些词人的笔下虽多有风雨欲来的阴郁之感,却少有直接反映社会时事政治内涵的作品。与这些同时期的普通文士不同,林则徐、邓廷桢等作为封疆大吏,阅历丰富,位高权重,视野宏阔,经世思想强烈,又亲身经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标志性事件,因此能率先创作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词史”之作。

  林则徐的词中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唱和之作就占了三分之一。二人唱和的词大都与时事相关,以词记录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史事。如林则徐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二月的《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

  玉粟收余(罂粟一名苍玉粟),金丝种后(吕宋烟草曰金丝醺),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丸泥,捐万缗钱。

  春雷歘(音:xū)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鸦片唐朝时传入中国,最初为医家之方,并无人吸食鸦片烟。明朝时中国人开始抽鸦片烟,不过人数较少,朝廷也没有禁烟。清朝雍正年间开始禁食鸦片,但并没有真正禁绝。道光年间,抽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英帝国主义又大量将鸦片销往中国,于是朝廷开始明令禁止抽鸦片,先派林则徐去湖北销毁过一次鸦片烟。其后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烟。这首词就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鸦片战争,表明词人查禁鸦片、抗英御侮、反对投降的政治态度和战斗决心,表现出词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全词融叙事、抒情与议论为一炉,风格沉雄悲壮。

  词的上片写鸦片对个人和民族的危害,说明查禁鸦片的必要性。开头两句点出鸦片的来路,“玉粟”“金丝”表明鸦片是由罂粟、烟草制成,“蕃航”表明鸦片烟是从外国贩运到我国,“蛮烟”表明词人对鸦片的一种厌弃,对英帝国主义者无视中国禁烟禁令,无视中国主权,通过航运输入鸦片的愤慨。接着词人便从百姓的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写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双管”二句形象地写出了抽吸鸦片时的情状。“何人”写明吸毒者人数不少,鸦片危害很广。“无眠”点出鸦片给吸毒者带来的身体上、精神上的危害。“不知”一句写吸食者不知不觉吸上瘾,深夜抽烟,以至日夜颠倒,浑浑噩噩,最终沦为废物。之后,词人从物质方面讲鸦片对国人、民族的戕害。吸食者如此沉迷烟毒,体质必然遽然衰弱,哪能富国强兵?不仅如此,“一丸泥”竟“捐万缗钱”,这“一”与“万”是多与少的数量对比,“泥”与“钱”是劣与优的质量对比。一经这强烈的对比,更加触目惊心!英帝国主义者的狠毒、卑劣,实在令人气愤。

  写完鸦片烟的危害,词的下片写禁烟,写与英帝国主义的抗争。语气由气愤喟叹转为高亢雄壮,表现出词人抗敌御侮的昂扬斗志。“春雷歘破”指抗击英帝国主义的斗争如一声春雷般响亮,而英帝国主义其实外强中干,如海市蜃楼一般一捅就破,死灰难复燃。“笑”字表明词人的自信,以及对敌人的鄙视。正因如此,敌人收帆天边,纷纷投降。“沙角”二句写我军炮火猛烈轰击,英国战舰仓皇而逃。这次战斗给了词人绝对的信心,他相信只要守住海防,就可以让我国“似镜长圆”,金瓯无缺,也就不需要派使臣远渡重洋去和英国谈判。这表现出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的见识与谋略。不过虽然我朝初战告捷,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必须严阵以待,以防敌人“取次回舷”、卷土重来。这又显示出林则徐作为主帅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全词十分昂扬,具有震撼人心、鼓舞斗志的力量,充满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

  林则徐到广州禁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英国人不肯妥协。道光十九年(1839)七月,英国水兵在九龙尖沙咀村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却轻判水兵,袒护英军,而且派出一大批军舰攻打九龙。当时林则徐、邓廷桢以及水师提督关天培,他们三人联合在九龙防守。第一次(七月份)军舰进攻的时候,他们打败了英舰获得胜利。到了八月中秋,邓廷桢以《月华清》写了一首词,林则徐和韵一首《月华清·和邓嶰筠尚书沙角眺月原韵》表达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忧虑,词为:

  穴底龙眠,沙头鸥静,镜奁开出云际。万里晴同,独喜素娥来此。认前身,金粟飘香。拼今夕,羽衣扶醉。无事。更凭栏想望,谁家秋思。

  忆逐承明队里。正烛撤玉堂,月明珠市。鞅掌星驰,争比软尘风细。问烟楼,撞破何时。怪灯影,照他无睡。宵霁。念高寒玉宇,在长安里。

  词的上片表现水师胜利的情形和心情。林则徐曾在广州附近的龙穴山和英军作过战,而如今战争已过,英国的军舰已退去,所以说“穴底龙眠”。接着词人登上沙角最高的望台,看到水面上很平静,月色正好。英国军舰已退,词人心情愉快,所以说“万里晴同,独喜素娥来此”。之后赞美邓廷桢,夸赞他的前身是金粟如来,因为水师的胜利有邓廷桢的功劳。今日胜利可喜应庆贺,所以更应“羽衣扶醉”大醉一场。词的下片则对鸦片战争、对国家的前途充满忧虑。夜色渐晚,月色迷人,但“争比软尘风细”,却无人赏月,大家躲在家里吸食鸦片。见此情景,词人忧虑重重,我们虽然暂时销毁了鸦片,战胜了英国军舰一次,但是能否真正彻底消灭鸦片呢?躺在烟楼里抽鸦片烟的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梦醒?今晚虽然万里无云,可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在哪里?真正禁烟的结果又怎样呢?这不能指望我林则徐,也不能指望你邓廷桢,而要看整个朝廷的决心和能力啊。忧国忧民之心如此深切动人。

  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用词回忆了自己的战斗经过、心路历程,他的《买陂塘·癸卯闰七月》作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闰七月初七日,此时词人被发配伊犁,与同在伊犁的邓廷桢往来唱和。词为:

  记前番、明河如练,一双星影才渡。者回真算天孙巧,不待隔年来聚。谁作主?任月帐云屏,再绾同心缕。刍尼解事,看两度殷勤,毛衣秃尽,填出旧时路。

  含情处。脉脉一襟风露。天涯枨触离绪。追欢早把芳时误。此夕匏瓜如故。愁莫诉!怕再上、针楼又被黄姑妒。何时归去?盼白鹤重来,玉笙吹破,或与子乔遇。

  经过鸦片战争,道光帝惧于英帝国威势,轻信投降派贵族官僚的谗言,将积极禁烟、备战抗英的邓廷桢(嶰筠)充军伊犁,后来又将林则徐发配伊犁。邓、林二人在伊犁边疆相聚,两个品德高洁的“秀绝紫芝眉宇”,把酒言欢,酣畅淋漓,回忆当年一起为官,一起抗英,如今边塞相聚,感慨如今的朝廷是什么朝代?忘却前忧,不问时政,堪称“三百年来无此乐”。但是词人真的会乘白鹤归去吗?显然不会,词人的凛然大义、民族责任感,致使他只要有机会,仍不会顾及个人利益,仍会怀抱报国之志,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林则徐正是以这样的大手笔来写鸦片战争,既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又担心民族国家的未来,即使被发配边疆,也一样忧心国运、爱国为民。词以轻清柔美为主,善于委曲以达情意。

  题词于画,豪迈高洁坚强不屈

  林则徐词数量虽少,但其独特的创作手法、风格,在词史星河中也应有其光芒。其12首词中,《贺新郎》《念奴娇》《买陂塘》《百字令》《壶中天》《金缕曲》6首均为题画词。

  从内容、情感来看,林则徐的题画词属于豪放一派。他填画词的内涵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风雅情趣,他擅以“微言”隐喻“大义”,以外物寓含深意,不仅写出物的特性、画的氛围,更展现出其个人的人格意志,以及为国为民的拳拳之情,与豪放派爱国词人一样为民族为人民“呐喊”。如其《贺新郎·题潘星斋画梅团扇顾南雅学士所作也》:

  驿使曾来否?正江南小桥晴雪,一枝春透。谁向故国新折取,寄作相思红豆。休错怨丰姿清瘦。数点花疏绕冷韵,待宵阑独鹤来相守。香雪海,漫回首。

  合欢扇在君怀袖。最多情团团月明,邀来梅友。不待巡檐频索笑,已共臞仙携手。且漫拟逃禅杨叟。但按醉花阴一阕,问几生修到能消受?纸帐底,梦回后。

  此词作于道光十年(1830)夏天,是林则徐词集中现存最早的一首词。此词虽然也是以寒梅喻自己的铮铮傲骨,也写多情明月邀梅友。但是,其中又含有词人更高远的志向与理想:梅花的傲骨是词人的风骨,更应是国人的铁骨,而“邀来梅友”则表示要联合更多仁人志士。真正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无须檐前往来逗乐,而应联合起来“臞仙携手”、共挽时局,不仅打赢这场禁烟之战,而且彻底赶走帝国主义者,一起抵外敌、救民生、挽狂澜。这体现了作为政治家的林则徐的决心、勇气与见识,他禁烟之坚毅确如傲骨寒梅,不畏艰难险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其实从艺术风貌来看,林则徐的题画词仍然属于豪迈疏放一派。他的题画词意境壮阔,景象明朗,语言简练有力,章句如滔滔江水,奔腾向前。如其《壶中天·题伊小沂江阁展书图》:

  江天空阔,看江波万顷明月千里。高阁凭栏闲展卷,洗眼几重山水。排闼青山,打头落叶,都入狂吟里。风床独罢,钩帘宿鹭惊起。

  最忆文选楼前,平山堂下,少日趋庭地。大块文章凭付与,交遍过江名士。手泽仍留,头衔旧换,仍恋青灯味。广陵官阁,更添多少吟思。

  此词作于道光十三年(1833)。词的上片第一句便破空而来,江天无边无际,江波万里、明月千里,多么的壮阔。接着词人高阁凭栏望尽祖国的山山水水,青山、落叶引起“狂吟”,词人孤寂忧虑,鸥鹭惊起,打破沉寂。下片词人想起了文选楼、平山堂的先贤们,追慕他们的文章、道德、功业、风骨以及他们交游的名士。先辈的遗迹仍在,官衔也已换,却仍然留恋清苦的生活。在广陵的官阁里,词人又增添了不少的吟思愁绪。词中展示了一幅月夜倚栏观江的壮观画面,词人要“洗眼”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热爱祖国的山河,不容许外敌僭越,表现出他“交遍过江名士”,抵御外敌的决心意志。词中的用词也十分豪迈,“万顷”“千里”“排闼”“打头”等词具有“大”“重”“壮”等特点,“都”“遍”“仍”“更”等连接语转折有力,力重千钧,将词人心中为国为民深重的忧思展露无遗。

  《福州晚报》(2025年8月8日 A15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