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地名文化
闽都地名趣谈|话说“茶亭”
2025-08-1309:39:0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福州台江有个地名叫“茶亭”。

  茶亭,一般指有人提供茶水的亭子,能成为地名,一定是比较出名的。所以,最早这里应该有一个茶亭,而且远近闻名。

  据清林枫《榕城考古略》对茶亭得名的说法是:“昔有僧以暑月醵金饮行者,故名。”过去,这里是从台江进城的必经之地。行人在洋地田野间来往,无遮无挡,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想喝口水都没有地方。有一位僧人,见人们行色匆匆,非常辛苦,动了恻隐之心,就募集一些资金,在此搭起个茶亭,免费为过往行人提供茶水。百姓为表感激之情,由乡贤何长浩牵头,立了个牌坊,上面是“乐善好施”四个大字。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是谁,给题了一副联:“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下马相逢各西东。”

  这位“乐善好施”的僧人,来自哪里呢?郭柏苍提供了线索。他编撰的《乌石山志》说:“南门外茶亭,乃仁王寺第一重牌坊,游人点茶于此,因名。”看来,这位僧人,十有八九是仁王寺的。这“仁王寺,亦名仁皇寺,在神光寺右。晋天福三年,闽连重遇……建,初名道深天王院,后更名仁王寺。后寺废。”这仁王寺原来规模颇大啊,“初建时地甚袅远”,入口是在现在茶亭这里。只是“宋皇祐初,熙宁初,西南隅两处筑城,茶亭及入寺之径隔于城外”。

  时光流逝,社会发展,从南门兜到吉祥山这条路,两边开店,就形成一条街。沿街茶馆林立,因而人们便把这一段街面叫作“茶亭街”。在此歇脚的行人多了,人们经常聚在一起攀讲、说唱、演曲,休闲、解闷。后来建了茶亭庵,里面还有一个戏台,演戏看戏。福州传统的《进京路引》,从“横街巷口酒米店”,唱到“吉祥山下铸铜锣”,就直呼“茶亭食店多热闹”了。人所共知,茶亭就很有名了,成了地名。而今其所在区域,就叫茶亭街道。

  无独有偶,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也有一个茶亭。那是1637年,李自成兵马经过这里,一老伤兵留在当地治伤,后成家。两夫妻心地善良,见南来北往行人饥渴,便搭一草亭,扯青草熬凉茶,免费为行人解暑止渴。后人把这供茶的草亭名为“茶亭”,也成为公认的地名,后成为乡名。由此可见,供茶施粥、修桥铺路都是我们传统的善举。

  台江茶亭的人气旺了,商机就来了。人们在茶亭附近陆续开了一些店铺。开商店的也喜欢“扎堆”。到这里开店的,不约而同,多是手工业者,各门类的都有,琳琅满目,共同点是“动手能力”特别强,尤其是福州的传统“三把刀”:厨刀、剪刀和剃头刀。福州的厨师、裁缝、理发师是很出名的。过去福州人出洋、过番,大多是凭着烹饪、制衣和剃头的手艺,凭着心灵手巧,凭着吃苦耐劳,谋得一条生路和发展。而福州这“三把刀”的品牌店,如增金利厨刀、正谢泰剪刀和永字号剃刀等等就大多聚集在茶亭街。自然而然,从洋头口到南门兜的茶亭街就成为福州著名的手工业一条街。如今,福州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老家”都是在茶亭,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茶亭十番音乐。

  《福州晚报》(2025年8月13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