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中走前列作示范
——访鼓楼区委书记刘用全
金秋时节的鼓楼,城市天际线勾勒出蓬勃发展的轮廓,千年坊巷焕发新时代的生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确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30周年,鼓楼区委书记刘用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鼓楼实践新路径,在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中走前列、作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其中近13年生活在鼓楼,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福建考察,其中有两次亲临鼓楼。“这份特殊的渊源,赋予鼓楼特殊的责任与情感。”刘用全说,30年来,全区上下始终牢记嘱托,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实现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精彩蝶变。
一组数据见证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从1996年区划调整时的11.4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144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熠熠生辉。
刘用全细数鼓楼三十年历史性成就:产业能级跃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建成全国首个低空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数字化平台,23座税收“亿元楼”擎起总部经济高地,东街口、“熙”街口两大百亿商圈繁荣共生,福州软件园提质增效扩区,创新打造海洋经济科创高地、新能源科创中心、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元宇宙产业创新基地等高能级载体;山水城市焕新,旧城更新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福山郊野公园、福道成为生态名片,三坊七巷、朱紫坊强化活化利用,“三条簪”等特色非遗创新传承……
“发展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刘用全指出,鼓楼每年近八成财力用于民生支出,每年兴办50件以上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一刻钟幸福圈”“幸福里”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出集团化办学,在全国率先实现“长者食堂·学堂”社区全覆盖。“家在鼓楼”幸福品牌打响的同时,基层治理也实现历史性突破,建成全省首个县(区)城市大脑——“鼓楼智脑”。在全国首创“一线处置”机制,率先探索“两会一员”机制,军门社区工作法被民政部作为“一号方案”在全国推广。
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刘用全紧扣“奋勇争先、多作贡献”主线,描绘未来路径:
在科产融合上奋勇争先。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奋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第一区、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策源中心、全省低空经济示范区,不断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在改革开放上奋勇争先。聚焦重大政策落地、重大项目推进、重大改革试点,大胆试、大胆闯,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的“探路者”“试验田”;加快科技金融中心建设,做强朱紫坊基金港、海洋金融产业联盟,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升级跨国易货贸易平台、推进外贸产业园建设,推动新时代山海协作和闽宁对口协作走深走实。
在改善民生上奋勇争先。在更高起点上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如何”重要指示,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持续完善“两会一员”“一线处置”等机制,抓牢抓实“一刻钟幸福圈”补强计划、“长者食堂+”、集团化办学办医、城市品质提升等重点民生工作,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不是一地一域、五年十年能实现的。”刘用全话语铿锵,“我们将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推动干部以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鼓楼的奋进身姿,正融入新时代的壮阔征程。(记者 莫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