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市民办理业务。
三十余载薪火相传,“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旗帜在榕城大地高高飘扬。福州作为这一优良作风的发祥地,将其深植于机关效能建设的血脉,通过机制创新、数智赋能、督考联动、热线提质等一整套“组合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从“上门解题”的主动服务到“高效办成一件事”的便捷体验,再到“量体裁衣”的精准考核,福州正以机关效能建设的生动实践,将殷殷嘱托转化为服务大局、惠企便民的澎湃动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作风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2024年,在省对市绩效考评中,福州市总成绩位居全省第一。
联动破壁清障碍
机制创新提效能
“股权结构有疑问?我们帮您对接。”今年7月,福建某银行申请公司律师资质时,因企业性质标注不全陷入僵局。福州市司法局行政审批处主动出击,三天内联动省国资委、省财政厅厘清脉络,一纸确认函让“卡壳”事项顺畅办结。这场变“坐等审批”为“上门解题”的服务升级,成为福州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生动注脚。
走进福州高新区政务大厅,“高效办成一件事”审前服务专区内,市民谢女士正体验着“超前服务”:工作人员提前预审材料、指导填表,线上补齐缺失文件。“原本以为要跑三四趟,没想到取号即办。”她指着刚拿到手的开店许可证感慨。这个2025年新设的“解忧专区”,通过知识库速查、材料预审机制,将群众办事焦虑化解在萌芽阶段。
数字化转型更让服务“飞”起来。依托“十四五”打造的43项智慧场景,“榕易办”平台正悄然改变办事生态场景:福州市汽车租赁行业协会补办法人证书时,系统自动调取数据、生成表单,3秒完成“秒批”;福清律师陈原办理执业注销,跑腿距离从68公里降至4公里。“以前带着材料到处盖章,现在手机点一点就等着证照上门。”陈律师笑道。
这样的场景,是我市机关效能与营商环境建设相融合、相促进工作态势的体现。
而这背后,依托的是福州机关效能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的深度融合。作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发祥地,福州正将这一基因深植机关效能建设的全过程。“两者如同老树新枝,理念相通、目标同向。”市效能办负责人打了个比方,“‘马上就办’是引擎,效能建设是转轴,共同驱动服务质效提升。”
市效能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与机关效能建设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在理论逻辑上,两者的价值理念相通、目标指向一致,都聚焦于提升管理服务效率与质量。在实践内涵上,“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是机关效能建设的理念引领,为机关效能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机关效能建设是“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实践载体,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要求,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福州还打出效能建设“组合拳”:组织升格。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党建与效能建设同频共振;制度重塑。出台了《强化效能督查体制机制若干措施》,构建“1+2+N”联合大督查体系(效能办+党委政府督查室+N个单位),市县乡三级效能和督查机构协同发力;机构融合。市效能办与市营商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破除部门壁垒,让企业群众诉求直通决策层。
“高效办成一件事”
跑出政务服务“加速度”
“从取号开始,扫码、刷脸、拍照、办结,全程只用了5分钟。”近日,在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区,刚办好出租车从业资格证的林先生对高效便捷的服务赞不绝口,“现在连身份证都不用带,事情就办成了。”
林先生的体验,是福州市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这背后,是福州市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通过机制创新与数智赋能,显著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让群众和企业办事体验实现质的飞跃。
据了解,福州市精心设计覆盖个人、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主题服务场景。个人高频事项如“参保”“就业”“购房”,企业准营事项如“开餐馆”“开诊所”,项目关键节点如“立项审批”“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均被打包成“一件事”集成办理,有效破解了以往办事环节多、耗时长、材料繁的痛点。
“‘高效办成一件事’,核心不仅要‘快办’,更要‘办好’。”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此,福州市以“办好”为导向,大力优化政务管理平台“协同服务”功能,大幅精简内部流转环节和时限。2024年7月,其创新的“高效办成一件事”1+N模式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典型案例,获全国推广。目前,全市已上线42组福州特色服务场景,材料精简率达68.1%,时限压减率达63.9%,群众和企业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
数智赋能,让“数据跑”替代“群众跑”。“证明多、办事难”,曾是群众和企业办事面临的“老大难”。各种材料东一张、西一份,部门之间信息互不连通,群众不得不在不同窗口反复跑。破解之道,关键在四个字——数据共享。改革的深入推进,依托于强有力的数智支撑。福州市强化数智赋能,搭建智能化政务平台,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协同处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目前,全市政务服务网办率高达61%,65%的事项可实现政务服务大厅“全城通办”。同时,深化“效能福建”平台应用,实现效能工作从任务分解到结果汇总全流程线上闭环运行,做到数据“一采多用”,有效为基层减负增效。
热线升温,推动“接诉即办”迈向“未诉先办”。福州市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赋能12345热线提质增效,通过把“马上就办”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推动12345热线与“e福州”、网格化管理等平台协同响应,建立7×24小时全天候服务保障机制,全面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研判群众需求,推动机关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升级,实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今年以来,截至8月18日,12345热线共受理诉求约180万件,日均约7800件,荣获“为民惠企十佳典范”等多项荣誉。
机制创新,为“真抓实干”提供制度保障。聚焦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福州市以机制创新持续推动服务升级,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工作标准。先后出台《福州市“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若干规定》《关于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等制度文件,并建立健全重点项目一线督帮、线上巡查+线下督办、“未督先改”等18项工作机制,全面夯实了效能建设基础,促进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用好考核指挥棒
争当发展排头兵
“今年咱们要把‘奋勇争先’四个字,烙在绩效管理的每个环节。”福州市效能办负责人指着2025年新鲜出炉的全市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历经25年探索,在省对市绩效考核中,我市连续10年获得“优秀”等次。自千禧年推开政府绩效管理这扇门,如今“绩效考核”已从陌生词变成了干部们挂在嘴边的热词。
一把尺子量出“地方特色”。绩效考评像场大考,考题怎么出直接决定“指挥棒”往哪指。今年福州的“考场”格外热闹,104家单位齐上阵,连19家“中”字头、省直垂管单位也坐在了考生席。有趣的是,同样的考卷在这里却玩出了新花样。“高新区同志多答‘创新题’!”考官们把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年增加量等指标权重调高;转到闽清、永泰等生态县,试卷直接换了题型——GDP考题消失了,满卷子都是生态保护、绿色农业的加分项。这种“量体裁衣”的考法,让山区干部直呼“终于不用踮脚够标尺”。
为让基层减负赋能是考题“瘦身行动”。“绩效管理不是比谁家指标簿厚。”市效能办有关负责人边说边比划,“我们把搭车的、重复的考核项目统统精简,现在大家都能轻装上阵。”文化教育、医疗环保等民生考题不仅保留,还和经济发展组成“综合试卷”,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成了硬指标。
为实现绩效目标高效落地,福州市建立“督帮一体、督服并重”机制。市效能办完善“运行分析—监测预警—整改提升”全链条管理,联合发改、统计等部门强化重点任务和民生项目日常监测,主动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有效落实。
群众满意度是检验成效的重要标尺。福州市通过多维度公众评议,推动职能部门优化服务、改善民生。市效能办牵头开展政务服务专项督查,采取体验式暗访、卷宗抽查、“回头看”核查等方式,2024年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解决难题290余项。
刚性奖惩,激发动能。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直接关系干部干事热情。福州市坚持“考事”与“考人”结合,严格执行奖优罚劣:年度考评结果全市通报,逐一反馈至各单位,要求落后指标责任主体深入整改。对“优秀”“良好”单位通报表扬并分档奖励;对“差”等次或连续两年“一般”单位全市通报批评并实施效能约谈。考评结果同步抄送组织、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作为干部考核评价重要依据。
“以前觉得考核是悬在头上的剑,现在发现是登高的梯子。”福州一名街道干部感慨地说道。
市效能办有关负责人强调,绩效管理既是推动落实的“指挥棒”,更是激发创新的“助推器”。通过强化对省市重点任务、民生实事的正向激励,全面调动各级各部门奋勇争先的主动性,引导干部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劲动能。“聚焦发展大局,扛起使命担当,用‘效能革命’护航中心工作。我们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马上就办’的速度、‘真抓实干’的力度,服务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用‘效能革命’的方式护航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该负责人说。
(记者 梁凯鸿 石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