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庐 林振寿
晋安后屿鼓四郭氏宗祠内景。
后屿鼓四郭氏宗祠,位于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后屿鼓四村魏厝里,始建于清初。宗祠整体规模恢宏,雄伟壮观,完整保留清代建筑的风貌特征,梁、枋、柱础等处雕刻精美,具有浓厚的祠堂文化底蕴。2020年10月,被晋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宗祠内曾开办草织厂,1957年作为生产队食堂,后又开办电镀厂,2006年重修。宗祠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前后两进,面阔16.71米,进深37.83米,占地面积约632平方米。从外到内依次为门墙、前天井及三面廊庑、大厅、拜亭及祠厅,两侧封火山墙,屋面硬山顶。门墙为青石砖打造,开三门,中门上嵌石额横匾“郭氏宗祠”,两旁浮雕为整块石材雕刻而成,分别为“郭令公东征图”和“郭令公祥寿图”,边门书“入孝”“出悌”,墙帽琉璃瓦,檐口叠涩。
前天井三面环廊,正面廊庑面阔五间,前后两柱,单坡屋面,穿斗式木构架,各开间均枋上坐双矮柱承檩,檩下设替木斗拱。明间设屏门,檐口作垂花柱挑檐。两侧廊庑面阔三柱,进深两柱,单坡屋面,穿斗式木构架,檐口双出挑斗拱承檩挑檐。墙上镌刻青石浮雕“二十四孝图”和“忠孝礼信”四大金字。
大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硬山顶,两侧设马鞍墙。明间前檐设垂花柱挑檐,前门柱与前充柱间设双檩卷棚廊,檩下设单挑斗拱替木,梁架木雕精美,明间前后充间、后大充柱与后门柱间均为减柱梁造,扛梁上坐矮柱承檩,檩下设双出挑斗拱替木,后大充柱与后小充柱位置均设三升担隔架,后檐为三出挑斗拱挑檐。次间为完整的穿斗式构架,前后檐均为三出挑斗拱挑檐,二梁上各坐一矮柱承檩,檩下设双出挑斗
拱替木,后大充柱与后小充柱位置均设三升担隔架,后门柱位置设美人靠。厅内牌匾高悬,楹联缤纷,如“背靠松山,根深叶茂儿孙荫;座居后屿,人寿年丰岁月长”“寻根谒祖,宗亲永固走天下;饮水思源,孝悌长存创和谐”等等,浓缩了宗祠的族亲血脉和人文之光。
拜亭为四柱,双坡顶,柱间设扛梁承檩,两侧为美人靠。祠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硬山顶,前门柱与前充柱间设双檩卷棚廊,檩下设单挑斗拱替木,各开间均减堂柱,明间设扛梁上坐矮柱承檩,次间稍间均为二梁上坐矮柱承檩,檩下均设单出挑斗拱替木。明间减前充柱,次间前充柱间设横撑,横撑上坐矮柱承明间扛梁。明间前檐与拜亭相接,次间稍间前檐均为垂花柱挑檐。厅内主祀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其上“千古流芳”四字熠熠生辉,两侧亦是楹联林立,有曰“祖德传流远;宗风衍庆长”“闽海松风,山河生翠色;鼓泉梅韵,岁月尽年华”等,文气氤氲,彰显了汾阳郭氏的源远流长和后屿郭氏的生生不息。
二
中国当代郭姓总人口约1600万,是全国第十六大姓,其主要源流有二:其一,源于地名,古代称外城为“郭”,住在外城的人即以郭为氏;其二,源于姬姓,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郭”由“虢”转音而成,子孙后裔以郭为氏。
春秋时,虢国灭亡,郭氏主要居于今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自汉代起,山西太原成为郭氏繁衍生息的中心。西晋时,山西人郭璞南迁建康(今江苏南京),相传曾为福州迁城选址献策,并作《迁州记》。唐中叶,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中兴唐室,被封为“汾阳王”。此后,郭姓以汾阳为郡望。南迁的郭姓后裔亦多尊郭子仪为始祖。
唐末五代,郭子仪裔孙郭嵩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定居福州之新宁芝山(今长乐古槐),地号郭坑,后裔播迁八闽各地。清初,郭忠、郭良自长乐迁居福州东门外松山之麓,是为后屿“述远堂”郭氏肇基之祖。其后,子孙聚居后屿鼓一村、鼓四村、宦溪鼓岭等地,各设祠堂,而遵行同一昭穆辈序。其中,谱名有曰:“正修迪德,齐治茂功,常绍尔祖,光裕可忠。”学名则为:“忠良佐国,孝友宜家,世遵孔孟,子孙昌隆。”今传十二世,枝繁叶茂,瓜瓞绵绵,后裔遍布海内外。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自开基始,后屿郭氏即以耕读传家,尚武延世,逐渐成为福州城东望族。近代以来,更是英才辈出,涌现出了开国中将郭化若、人民海军先驱郭寿生、历史学家郭舜平、材料学家郭常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和郭懋介、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郭威、福州名医郭云团、全国残运会游泳接力冠军郭祥康等杰出人物。后屿鼓四郭氏宗祠还为郭寿生创立纪念馆。
三
郭寿生(1901—1967),又名郭景华,晋安区鼓山镇后屿人。山东烟台最早的共产党员和中共地方组织创始人。
1916年,郭寿生考入烟台海军学校。1921年秋,在中共临时中央局邓中夏和王荷波的介绍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被派到南京鱼雷枪炮学校学习,继续从事团的活动,其间担任南京市团委书记。1923年,经王荷波、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烟台乃至胶东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是年冬,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烟台支部,同时担任支部负责人。其间,郭寿生在烟台海军学校开始从事海军革新的新海军运动。先是创办《新海军》月刊,任主编。后又秘密创立了“新海军社”,并很快影响和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海军学校和海军舰艇部队,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性的海军群众组织。1924年,建立了烟台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
1925年初,郭寿生到上海舰队服役,主编《灯塔》月刊。曾策动海军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新海军社”在汉口解体。革命进入低潮,郭寿生奉聂荣臻之命,以隐蔽身份留在国民党内部,开始漫长的潜伏岁月,以保存力量,等待时机。
1928年3月,郭寿生返回福州任禁烟处处长。1929年6月,在南京政府海军部编译处任职。1938年1月,为海军总司令部少校候补员。1944年,调任海军总司令中校副官。1946年1月,到上海参加接受日本海军投降仪式;同年6月,任海军舰队指挥部中校参谋,兼《海军整建》月刊总编辑。1948年8月,任海军总司令政工处上校专员。
1948年秋,郭寿生重新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并按照周恩来的指示,策动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舰配合解放大军渡江,并前往南京联络动员原“新海军社”社员及部分舰艇长起义,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贡献。
1949年9月,郭寿生应邀赴京列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华东海军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和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1月,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后荣归故里。1967年在福州病逝,享年66岁。
2018年12月,为缅怀先辈,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在后屿郭氏宗亲的大力推动下,郭寿生纪念馆于后屿鼓四郭氏宗祠揭牌成立。楹联有赞:“梅柳江山,春和新物候;云霞海甸,水润壮帆程。”
自此,后屿鼓四郭氏宗祠不仅是一座古祠堂,同时也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
《福州晚报》(2025年8月21日 A08版 榕图·闽都宗祠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