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侗
闽侯这地方,水多,桥也多。榕荫和苏洲这两座桥,坐落在普普通通的村落间,水流缓缓,远山清秀,却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承载着独特的愿景。
榕荫桥,位于闽侯县南通镇南通社区苏坂自然村,原名仙坂桥,始建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光绪二十四年(1898),乡贤陈璧归乡探亲,后仙坂桥改名榕荫桥。
陈璧,字玉苍、佩苍、雨苍,晚号苏斋,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在苏坂村,17岁即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赴考,以“经文策问冠场”得中举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及第,此后仕途辗转,历任内阁中书、御史、大朴寺少卿、顺天知府、户部侍郎、邮传部尚书兼参预政务大臣等职。
为何陈璧回乡探了次亲,仙坂桥便就改名了?原来,陈璧途经仙坂桥时,发现桥上并无护栏,且脚下青石有松动迹象,担心乡民及行人过桥不便,有落水之险。他深感自己是从此地走出去的,理应回馈当地百姓,于是便设法加固桥面,并增造石柱桥栏。修毕,陈璧又围绕桥的四角各种植一棵榕树幼苗,祈盼绿叶成荫,冠盖石桥,护佑一方安宁。望着此处,他脑海中赫然涌出二字:榕荫。何不改桥名为“榕荫桥”?于是他亲笔题字,并命人将“榕荫桥”镌刻在桥中的石栏板上。此后,苏坂村的仙坂桥正式更名为榕荫桥。
据《闽侯县志》及桥头文保碑可知:榕荫桥为南北走向、石构平梁桥,全长27米,宽3.5米,两墩三孔,不等跨,净跨4至5米,桥面以五块大石板条平铺,两侧置望柱石栏。
桥墩平面呈平底船形,砖砌分水尖,状若船头,整体呈中间略高、两边略低的拱状,至今依然保存较好。1989年被列为闽侯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榕荫桥是福州唯一一座以榕命名的桥。在福州方言中“榕荫”与“福荫”谐音,人们常借榕树遮风避雨、休憩纳凉。“榕荫桥”,藏着陈璧对百姓深深的祝福。
如今,几棵榕树亭亭如盖,尤其是桥头的一棵,似侧身而立,臂膊伸长,绿荫覆盖整座榕荫桥。而在桥尾,村民顺势搭建六角凉亭,或亭间闲话,或切磋棋艺。微风吹过,榕叶沙沙作响,人们的笑声也传得很远。
自榕荫桥往南三里,便是苏洲桥。苏洲桥横跨闽侯青龙港东西两岸,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拱桥,上部是钢筋混凝土T形拱梁,下部是石砌台墩,三墩四孔,长101.5米,桥面宽2.5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米,为萨镇冰捐资修建。
萨镇冰(1859—1952),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生于福建福州。他一生横跨晚清、民国与新中国三个时代,是中国海军史上的传奇人物,先后担任清朝海军统制、民国海军总长,还曾代理国务总理。
萨镇冰幼时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11岁便考入马尾船政学堂,后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从英国留学归来后,便一心报效国家。
甲午海战之后,众人皆知萨公威名,私下里,他亦多行济世之举。1926年,孙传芳残部张毅为北伐军所败,逃窜至南港(今闽侯南通)一带烧杀抢掠,当地庐舍田园尽遭焚毁,南港九十三乡无一完土。
萨公见南港百姓如此惨况,亲赴当地,设法募资,1927年至1929年三年间,他住祠堂,睡公所,督办救济事宜,并以“三山野老”的身份,发起成立“福州兵灾救济会”和“南港兵灾善后会”,帮助民众重建家园。其间,萨镇冰目睹南港河给民众出行带来不便:涨水时,渡船在风浪中飘摇,有随时倾翻之险;枯水期,人们只能踩着水底的乱石艰难涉水,许多人因此受伤有性命之危。于是,建桥也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工程。
萨公有过出洋留学和甲午海战的经历,深知钢筋的坚硬,于是在建桥的选材上,经深思熟虑,确定用钢筋混凝土。不久后,“苏洲桥”建成,由萨镇冰亲自命名。为何起名“苏洲桥”?想来是因桥位于苏坂村与洲头村之间,直白简单,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实在。
桥正中一侧护栏有萨公亲笔所书的桥名,另一侧护栏上有刻有诗句:“回忆当年病涉时,寒天没胫剧堪悲。桥成今后诸无苦,来往行人险化夷。”这是萨镇冰在桥成后所作。
为感念萨公恩德,南港人民在苏洲桥桥头建萨公长寿亭。1989年,该亭与苏洲桥一同被列为闽侯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今时今日,云卷云舒间,农人们肩扛农具步履匆匆,孩童们背着书包嬉笑打闹,往返于学校和家屋。前方,是坦途一片。
离双桥不远的方庄村,空气中常年弥漫着杉木的清香。这里是龙舟的摇篮,制造技艺传承了七百多年,每一艘龙舟都是匠人们心血的结晶。
步入方庄村,便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推刨声、切割声、敲打声。龙舟世家方忠雄制造场内,十几位工匠正各司其职。制造龙舟,选用的原料以杉木为主,多选取闽北山区树龄40年以上的再生林木。木料要经历一年以上的风干,确保湿度达到标准后,方能投入制作。
做龙骨是第一道关键工序,粗壮的杉木被精心雕琢成龙舟的脊梁,决定着船身的稳固。钉底板时,工匠们用特制的铁钉,一锤接一锤将切割有序的木板紧密相连,敲打的节奏沉稳有力。
最考验技艺的,当属龙头的制作。虽未亲见龙头制作过程,但从车间内摆放的几具龙头成品可略微窥探其间的细功夫,每一道线条、每一处弧度都饱含着匠心。切割、喷漆、上色,经过多道工序,原本粗糙的木块逐渐“出落”成为威风凛凛的龙头,或昂首、或前伸,神态各异。
据厂内工人所言,龙舟组装完成后,还要经过一次抛光、胶缝、二次抛光、油漆、画花。画师们用细腻的笔触,在船身上描绘出精美的图案,有腾飞的巨龙、绽放的莲花,还有寓意吉祥的云纹,让龙舟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每逢端午佳节,方庄的龙舟如离弦之箭,从苏洲桥下飞速划过,激昂的鼓声回荡在水面。苏板村的人们穿过榕荫桥,赶来苏洲桥,一派热闹中欣赏节日盛景。
或许,人们既说不清陈璧的官职,也道不明萨镇冰的生平,但人们日日走过双桥、日日依赖双桥,人们深知:榕荫桥的树荫最凉,苏洲桥的桥面最稳。这就够了。陈璧“愿榕荫护民”的美好期许,萨镇冰“盼坦途安民”的坚定执着,早已像榕树根、钢筋骨一般,在人们踏踏实实的脚印里,长进了闽侯的水土中——昔人故梦落地,化作今人寻常。
《福州晚报》(2025年8月25日 A07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