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0月16日,日舰制造“圆岛丸”事件,侵扰马江,开启对福州地区的挑衅。
1933年12月,4艘日军舰驶进马江,威胁第十九路军,加剧当地紧张局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对福州的侵略升级。8月28日,日舰扣留闽江口商船“同济”轮并封锁海口;9月12日,又在连江海面劫走福清民船,捕去20余人并焚毁船只,破坏海上交通与民众生活。
1937年7月19日,福州各界成立“福建抗敌后援会”。10月17日,福州文化界成立文化界救亡协会。
1938年起,日军频繁空袭福州及周边地区。3月24日福州城郊首次遭日机轰炸;4月至9月,日机多次对福州王庄乡、莲宅乡、洪山桥、闽江等地投弹扫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房屋损毁,永泰、福清等县也遭空袭。
1938年2月,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成立,主任王助,掀起了文化抗战热潮,坚决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毫不妥协地处理了“泉州事件”和“宁德事件”。 8月,成立中共福州工委,书记李铁。
1939年,日机持续狂轰滥炸福州市区、长门、琯头及福清县城等地,百姓死伤惨重,房屋建筑破坏严重。7月2日,日军还从连江筱埕定海村登陆,枪杀渔民32人。
1941年,日军发动第一次福州战役,4月19日在连江、长乐、福清沿海多地登陆,进攻长门要塞,4月21日福州首次沦陷。其间,日军在长乐、福清等地制造多起惨案,屠杀无辜民众,手段残忍。
1941年5月24~27日,国民党军政部第十三补充兵训练处装备团在闽侯大湖歼灭日军600余人,所部伤亡300余人,迫使入侵福州的日军再也不敢向内地进犯。
1941年8月4日,长乐抗日游击队在长乐玉田镇琅峰村琅尾港发动伏击战,击毙日军42人,游击队无一伤亡。
1941年9月3日,日军撤出,福州等地光复。
1944年9月,日军发动第二次福州战役。9月27日,日军在连江沿海登陆,次日占领连江县城,随后分数路向福州进犯,10月4日福州再次沦陷。日军在占领区抓捕青壮年,严刑拷打,杀害民众,12月还侵犯闽侯桐口小桥,焚毁民房,杀害多人。
1945年5月,日军撤离福州前夜仍纵火焚屋、枪杀民众。5月18日,侵略福州的日军撤逃,福州第二次光复。19日,周边各县先后光复。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盘踞川石岛的日军残部奉令投降,福州地区抗战终获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