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华龙
1941年春,侵华日军的铁蹄踏碎了福清的宁静。4月20日,日军重兵突袭,这座扼守闽江口的古城沦陷,百姓在炮火中流离,山河在铁蹄下呜咽。彼时,福建省保安纵队与福清县保安队、游击队及数万民众拧成一股绳,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4月24日首次反攻,虽未克城,却击碎了日军“速胜”的妄想;5月13日二次冲锋,主攻凤凰山的第二团第六中队90余名官兵陷入重围,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最后全员殉国,鲜血染红了山下的古榕树;8月24日三度强攻,军民协同破城,日军于9月2日仓皇溃退。三次反攻,137天的沦陷与抗争,国民革命军中队长、分队长阵亡23人,负伤41人;士兵阵亡500余人,负伤数百人,其中融籍军民牺牲18人。此外,还有40多位百姓为掩护伤员喋血松下,最终换来了“光复融城”的捷报。这场战役,是八闽大地抗日烽火的缩影:没有悬殊的装备优势,却有“寸土不让”的决绝;没有显赫的战报光环,却有“军民同命”的赤诚。而三块纪念碑,正是这段历史最沉默也最有力的见证者。
东皋山:
“碧血黄花”照千秋
1942年春,福清百姓擦干眼泪,开始为牺牲者树碑。在城东东皋山,民众自发募捐建起纪念碑与烈士墓,碑上“碧血黄花,千秋共仰”八个大字,是对松下战役中40多位殉难兵民的礼赞——“碧血”是他们洒在故土的赤诚,“黄花”暗合辛亥英烈的风骨,连缀起两代中国人“为国牺牲”的精神脉络。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题“捍患成仁”匾额,四个鎏金大字悬于碑顶,既是对逝者的褒奖,也是对生者的昭示:捍卫家国、舍生取义,本就是民族的脊梁。
当年4月28日,2000多人踏着晨露聚集东皋山,公祭大典上没有喧嚣的鼓乐,只有此起彼伏的哽咽与宣誓。老人抚摸着碑石,仿佛能摸到亲人的体温;孩童举着纸花,在大人的讲述中初识“英雄”二字。这座纪念碑,成了福清人寄托哀思的精神地标。可惜岁月动荡,它在后来的风雨中遗失,如今东皋山的草木依旧葱茏,却再难寻那方刻着“千秋共仰”的石碑 。但它早已刻进了福清人的记忆里,每当有人说起“松下抗战”,总会想起那句穿越时空的誓言:“他们的血,不会白流。”
韩奋石刻:
“卫我国土”铸丹心
2010年的一个清晨,福清城区古夏巷一户人家的影壁前,收藏家陈云生停下了脚步。砌在墙中的一块青石上,竖排的字迹依稀可辨:“歼彼倭寇,卫我国土。名垂青史,功在八闽。”笔力如刀劈斧凿,透着军人的刚毅。他认出这是国民党少将韩奋的笔迹——这位黄埔五期毕业的海南籍军官,抗战时曾任福建省保安上校团长,亲身参与了福清反攻战,对这片土地的牺牲与坚韧刻骨铭心。
这块石刻的发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细节。韩奋在1941年的三次反攻中,曾率部在福清城郊与日军拉锯,他笔下的“歼彼倭寇”,藏着刺刀见红的激烈;“功在八闽”,道尽福清作为闽海屏障的战略意义。更动人的是它的“幸存”:当年被主人砌进影壁,不是遗忘,而是守护——寻常百姓或许不懂“文物价值”,却明白这字里行间藏着“保家卫国”的重量,值得好好珍藏。如今,石刻虽未正式入藏博物馆,却已成为研究者口中的“活史料”:它让文字记载里的“军民抗战”有了实物佐证,让“八闽抗敌”的壮阔图景多了一份具体的温度。
凤凰山:
残碑犹记“光复融城”
1999年,福清文光中学在凤凰山北麓平整土地时,挖土机的铁臂意外勾出几块断裂的石碑。其中一块上,“军民协力扫荡寇兵,奋战不懈光复融城”的字样仍清晰可辨,落款题着“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一月一日 许国钧诗”。在场的一位历史老师一眼认出,这是当年凤凰山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残件——1942年,为悼念三次反攻融城战役中牺牲的500余名将士,在辛亥革命元老郑忾辰的倡议下,福清百姓合力在凤凰山上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烈士陵园。陵园里,不仅有“福清县抗战阵亡军民诸先烈纪念碑”巍然矗立,更有牌坊、战士塑像、醒狮地球等纪念设施相映,福建省保安纵队还专门编纂了《闽海抗战阵亡烈士公墓专刊》,将这段历史郑重镌刻。
时任福建省军警联合训练所教育长、闽南抗日保安总队参谋长兼福清守备区指挥官的许国钧(1950年到台湾,任花莲防守区中将司令官),挥笔写下那首四言诗,碑文中“军民协力扫荡寇兵,奋战不懈光复融城。成仁取义虽死犹生,浩气长存国族之英”的句子,正是对1941年三次反攻的集体礼赞:137天里,每一场厮杀都浸透着官兵的热血,每一寸推进都凝结着军民的赤诚。
这块凝结着血与火记忆的石碑,命运多舛。“文革”期间湮没无踪,1999年残碑重见天日,却被草草重新填埋于凤凰楼后的花圃之下,再次沉入沉寂。
转机出现在2014年。那一年,致公党福清市委联合民革福清总支、民进福清支部共同提议,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重建闽海抗战烈士纪念碑。倡议很快得到响应:中共福清市委专题研究后,同意由民间力量推动此事;旅港实业家、福清一中1963届校友陈运河与刘修婉伉俪闻讯,当即慷慨捐资,愿为英魂立碑。只因重建纪念碑需经民政部审批,众人商议后,决定先修建“闽海抗战将士纪念坛”。施工时,大家特意将1999年填埋的残碑挖出,可惜历经岁月侵蚀与多次搬动,石碑已断裂成数片。后来,因福清一中校园建设需要,闽海抗战将士纪念坛整体搬迁至凤凰山顶,那些断裂的残碑也随之迁到山顶,静静安放在纪念坛背后。不过,近一段时间由于凤凰山公园建设施工,石碑被施工方挪动并随意填埋。经校方多次交涉,才重新找回,目前暂放于纪念坛角落,拟进一步砌墙固定或捐赠给福清市侨乡博物馆或市档案馆永久保存。
前不久,福清市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这块承载着福清军民抗战记忆的残碑,在媒体上正式曝光。虽只剩断片,那些斑驳的字迹里,仍能读到80多年前军民同仇敌忾的呐喊,读到“光复融城”的壮志与牺牲。
三块纪念碑,命运各异:东皋山的碑身虽失,“碧血黄花”的精神却在陵园松柏间生长;韩奋的石刻藏于民间,“卫我国土”的誓言仍在青石上闪光;凤凰山的残碑埋于地下,“军民协力”的故事却在课堂与街巷间流传。它们或许不完整,却共同拼出了福清抗战的真相:这里的胜利,从不是某支军队的孤军奋战,而是官兵与百姓“共赴国难”的结晶;这里的牺牲,也从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许国钧”“韩奋”“杨生佛”,以及无数无名者用生命写就的“民族脊梁”。
如今,当闽江口的风拂过东皋山、凤凰山,拂过那方被珍藏的石刻,仿佛仍能听见80多年前的呐喊。这些纪念碑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纪念”——它们是提醒,提醒我们和平从何而来;是召唤,召唤我们永远守护“碧血”染红的家国,永远铭记“共赴”凝聚的力量。
《福州晚报》(2025年9月6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