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海浪拍岸,咸湿的海风穿过闽江口,吹进实验室。水质监测仪前,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教授陈建明俯身查看,几名学生围在身旁,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
“数据偏差0.1,政策制定就可能偏差10%。”陈建明对学生说,“我们与生态环境部门合作评估海岸带生态,相关数据直接影响闽江口红树林保护政策和附近养殖户的生计。”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江学院考察调研,肯定学院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曾兼任闽江学院前身之一的闽江职业大学校长6年时间,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影响深远。
在陈建明看来,做科研、带学生,不能停留在论文和成绩单上,要扎根地方,服务需求,让人人皆可成才。
校企合作中,他带领学生参与河水生态治理项目,实地采样、检测水质、调试设备。短短几个月,河水由浊变清,从Ⅴ类水质提升至Ⅱ类。“以前觉得抽象的课堂知识,落地为实实在在的改变。”亲眼见证河道恢复生机,一名参与项目的学生说。
如今,在闽江学院,一场产教融合改革持续探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推进“专业+数智技术赋能”;推动“实验班、创新班、定制班、微专业”等多样化培养……学校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壁垒,培养的不仅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者。
除了学者身份,陈建明更看重自己是班主任。身份转换,师者始终是底色。“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用心去浇灌,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青春光彩。”他说。
本报记者 黄 超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0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