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确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30周年,罗源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擘画的“以罗源湾的开放开发为突破口,辐射带动山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奋勇争先、久久为功,努力把罗源建设成为闽江口及闽东南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30年传承接续,罗源综合实力显著跃升:连续3年荣登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市),连续4年上榜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获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殊荣,罗源湾开发区首次获评2025全国高质量发展省级开发区百强。日前,罗源县委副书记、县长林志斌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罗源正聚焦“兴业、强县、富民”目标,打造县域产港城人融合发展典范,让罗源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罗源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兴县之路,推动“食用菌+卷烟”的“双龙抱珠”产业格局向“绿色冶金+新能源”的新时代“双龙抱珠”临港产业体系转型。一方面,致力推进绿色冶金产业延链,推动宝钢德盛、闽光钢铁两家龙头企业完成百亿技改,并精准引进洲凯新材料、灿兴铂业等关键项目,把产业价值“吃干榨尽”。2024年绿色冶金产业链产值突破640亿元,粗钢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一,被确定为不锈钢产业链发展重点县。另一方面,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建链,跨区域傍链主,承接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产业溢出”,短短两年多时间,累计落地罗源时代、福蓉源、东恒新能源、丸顺等新能源产业项目37个,总投资超200亿元,实现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同时,以科技赋能产业强链,另辟“新赛道”,积极推动洲凯与浙江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落地罗源特种合金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未来还将孵化5家以上新材料下游深加工企业,驱动绿色冶金向高端新材料转型跃升。
林志斌说:“罗源的希望在罗源湾、未来在罗源湾。我们正以更大力度推动罗源湾开放开发,深度融入‘海上福州’建设大局,打造县域产港城人融合发展典范。”港口物流方面,罗源不断完善港口枢纽功能,全力推进福州台商投资区外联通道、西兰隧道、公共运输廊道、罗源湾深水航道二期、228国道迹头至亿鑫扩宽改建等“五大通道”建设;温福高铁罗源站通过可研评审,碧里7~10#泊位岸线获批,“海运、铁路、公路”联动的临港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加速成型。空间拓展方面,时隔19年重启牛坑湾填海工程,将形成1.2万亩集中连片用地,为省市“十五五”发展提供战略空间。经布岩场地平整项目为落地罗源首个本科院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项目腾出空间,打造赋能港城产业发展的教育基地。城市提升方面,推进老城更新提质,建成投用省级无障碍设施样板区,完成府前街、西环城路等老城区道路改造提升,后张巷、溪尾街、文锦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焕发生机;滨海新城加速崛起,常住人口已达9万多人,入住率超75%,环松山湖全民健身设施等项目建成开放,成为集居住、商务、购物、文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活力之城。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民。近年来,罗源用心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投资9亿元建成县总医院,与省附一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设立14个名医工作室,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服务;深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新建改扩建学校29所,新增学位1万多个,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罗川幸福颐养中心建设,构建“普惠性、高品质、田园式”综合型养老服务中心。特色富民产业蓬勃发展:秀珍菇产量占全国60%以上,建成蓝粮渔业全国最大的海马养殖基地,鲍鱼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5%。以产业促就业增收,在全省首创村级就业服务驿站,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市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市第一。乡村治理成效明显:白塔乡文明积分制入选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典型案例,起步镇集镇环境整治入选全省集镇环境整治样板工程并获第二届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奖“乡建类金奖”,“空心村”服务治理创新做法入选2024年度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林志斌表示,罗源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聚焦“做强县域经济、建强载体平台、促进城乡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培育乡村产业”五大任务,打造绿色冶金、新能源两大千亿产业集群,精心培育罗源时代、福蓉源、洲凯、宝钢、闽光等5个百亿级企业,加速“五大通道”和牛坑湾填海工程建设,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奋力谱写新时代罗源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为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任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