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姓氏文化
状元宰辅——长乐福湖郑氏宗祠
2025-09-1115:31:4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黄延滔 林振寿

  长乐境内郑氏宗祠众多,位于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北湖村的福湖郑氏宗祠,前临横屿之胜,后拥梯云之秀,东控蹲象之雄,西揽卧牛之奇,可谓是藏龙伏虎,灵气攸钟。千百年间,福湖郑氏一族,在此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一

  宗祠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原为单进四扇三间,坐向西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向东南,扩展两翼成六扇五间;民国二十年(1931)扩建前座及两厢,增设戏台;1998年冬,宗祠进行大规模修建,保持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添高后墙,更换大梁,翻新宇盖,重新雕刻窗棂及挂落的花饰,并饰以龙凤、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又修复了神龛、牌匾、覆壳楹联,使祠宇面貌焕然一新。

  现祠宇呈长方形状,面宽18.92米,深36.74米,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祠为三进土木结构,四周马鞍形风火墙,正面大门前端坐一对石狮,门楣上“福湖郑氏宗祠”烫金大字熠熠生辉。祠内雕梁画栋、古朴庄重,整体建筑蔚为壮观,既可供游览,又极具实用。2015年扩建祠堂广场1200多平方米,并在此修建历史文化长廊。广场前竖旗杆碣,彰显郑氏家族曾经的荣耀与辉煌。

  二

  重修后的宗祠,除了修复“状元宰辅”“世培忠厚”“明德维馨”等匾额外,又新增其他匾额19面。其中有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为郑天挺题写的“为祖国培育四化建设人才”,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程思远为郑作新题写的“求索创新”,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亲笔手书“史学大师”,有福建省原副省长温附山为郑振铎题写的“文学巨星”。

  祠内楹联精妙,正厅联曰:“聚远萃英贤,心传两字,教辟四斋,直永名山俎豆;春官绵甲第,极拱一楼,枢参三院,宏开累叶冠裳。”左斗廊联曰:“博士传经,从祀庙中贤圣;尚书曳履,旋惊天下星辰。”前充联曰:“周鼎封藩,通德里改生乡,世胄仰文昭武穆;吴航望族,一字师三俊友,孝思追木本水源。”后充联曰:“弓冶肇三唐,瓜瓞长绵,谱系中州元胄;星辰钟上相,丝纶世掌,史传淳柘初年。”这些楹联多是赞颂郑氏先贤崇文重教、培育英才之美誉,也表达了对后世的殷切期望。

  三

  福湖郑氏的起源,据史料记载,唐光启元年(885),摄公同叔杰、兄琼、弟琏等人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封闽王,实行“保境息民”政策,“凡从王渡江诸大姓分处,州县要地束辖”。杰公居古田谷口,其后裔迁长乐屿头山前。宋淳佑二年(1242),杰公的后裔郑安又迁连江阜屿(今厦屿上厝)。景福二年(893),摄公与兄弟先迁吴航(长乐),后定居长乐十都崇德里潭头灵光寺旁(今鹤上沙京附近);三世喜公又迁梯云山下的北湖村。北湖村,旧称福湖村,以摄公为福湖郑氏始祖。

  郑摄(857—933),字官贤,河南郑州人,唐会昌年间宰相郑肃之曾孙,官宣议郎、朝散大夫。唐乾符三年(876)黄巢带兵进入郑州时,摄公弃官而归,避乱向南,由郑州入光州,居于固始县峄阳山下,至唐末与兄弟偕同姓18人衣冠南渡。

  到了南宋,福湖郑氏子孙开始陆续向外迁徙,最先延伸的地方就是长乐的首占、渡桥、仙岐,闽侯的超乾、郑炉,还包括福州、厦门、霞浦、将乐、连江及广东、贵州、四川等地。千余年间,摄公裔孙繁衍生息11000多户,52000多人,其中旅居泰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阿根廷、西德、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有10000多人。明洪武间,郑义才迁琉球冲绳久米村,迄今600余年,传22世,衍1700户、7000多人,是海外最旺盛的一个宗支。现北湖村有郑氏人口386户、1760多人。

  四

  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北湖,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讲学授徒,进士郑申之曾设馆育人。宋时有福胜书院、湖波书院,可谓文风鼎盛;至清代有三处书斋:希瑜斋、其船斋、世嘉斋。

  福湖郑氏书香传世,名士辈出。宋朝郑性之为状元,郑丙任吏部尚书,郑申之任国子监助教,明代郑宪任户部侍郎,近现代郑振铎、郑天挺、郑作新等巨子名人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这一切,都是因为“世培忠厚”家风的熏陶。

  郑性之(1172—1255),字信之,初名自诚,因避宋理宗讳改名,号毅斋,摄公之第九世孙,长乐福湖人,寓福州。年轻时师从朱熹,就学于梯云山下湖波书院。宋嘉定元年(1208)状元及第,官至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副相),以观文殿学士致仕。

  致仕后的郑性之寓居福州南后街吉庇巷,据说这“吉庇巷”名称的由来与他有关。相传,街坊为纪念郑性之高中状元,将巷子呼名为“及第巷”,因福州方言“及第”与“吉庇”读音相近,蕴含“吉祥庇佑”之意,故更名为“吉庇巷”。

  郑性之是宋代名臣,《宋史》有传。在任期间,推动朱熹理学上升到了南宋官方哲学的高度,影响中国历史达数百年之久。宝祐三年(1255),郑性之病逝,终年83岁。后赠少傅,谥号“文定”,传入《长乐县志·名臣》。葬在长乐江田阮山村之笔架山。著有《端平奏议》《宋编年备要》等。

  郑氏宗祠地处梯云山、莲花山下,北靠福山(今名董奉山),毗邻福州里。据相关郡县志记载,此处乃是古时的“福州地”“新宁古县治”范围,周边名胜古迹、景点众多,有古书院、古寺庙、古楼、古桥、古厝、朱熹书“魁龙”石刻、丹山湖等。这片福山宝地承载着长乐厚重的文化历史,曾经使长乐成为中原“八姓入闽”的首选之地,荣膺“八闽首郡”“九州亚都”之誉。百福公园也修建于此,园中有取名为“百姓之福”的巨大茶壶雕塑,寄托着北湖人民聚福、造福的美好愿望。

  《福州晚报》(2025年9月11日 A08版 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