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挂钩联系永泰县,14次深入调研指导,为永泰发展擘画宏伟蓝图,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近日,永泰县委书记陈金友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30年来,永泰沿着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朝着后发赶超、绿色崛起的目标开拓进取,在现代化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勇立潮头。
一组亮眼数据见证永泰发展蝶变:提前3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个贫困村退出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首批脱贫摘帽;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97.94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96.74亿元,总量在全省赶超18位;常住人口从24.88万人增加到28.8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0.11个百分点;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产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连续三年获得全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近十年全县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保持年均增长超20%,2024年旅游人数达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80亿元。
“作为‘福州的后花园’,绿水青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陈金友表示,近年来,永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农业县、生态县、旅游县的县情实际,做强特色现代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和全域旅游“三大产业”,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引入梅百华、梅满天下等龙头企业,推进李梅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擦亮“中国李梅之乡”品牌。落地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蛋鸭养殖综合体光阳蛋业,与国家菌草中心林占熺教授团队合作,建设菌草养殖富泉羊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菌草-富泉羊、李梅-蛋禽等循环农业。发挥大洋镇“种子之乡”优势,引进万农高科建设玉米育种制种基地,打响永泰种业品牌,大洋镇获评福州市种子产业强镇。
环境友好型工业加快崛起。规划建设现代化服饰产业园区、晟源纺织智能制造产业园,打造“5G黑灯工厂”,树立纺织业绿色转型新标杆。实施福建省最大引调水工程“一闸三线”,年获超2000万元的生态补偿收益。创新“原水利用、水利能源、酒水酿造”模式,重点打造青云泉矿泉水、劳德巴赫精酿啤酒、溪江月酱香白酒、威士忌生产基地等八大涉水产业项目,带动水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
全域旅游活力迸发。以“全域化空间布局、全体验产品体系、全链条产业集聚、全域交通畅达网络、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及全媒体营销网络”为建设体系,将旅游业融入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打造山清水秀有福之州的美丽后花园。2025年,永泰首次获评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连续七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今年跃升至前50位。
站在新起点,永泰的宏伟蓝图愈加清晰,发展脚步愈发铿锵。陈金友表示,将围绕“做大城关、做大产业”,一体推进兴业、强县、富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更大突破。
产业根基更坚实。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旅游经济、绿色经济、园区经济,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特色村;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发展。
城乡发展更协调。加快构建“大城关—中心乡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格局,引导人口、产业向城关、中心城镇集中,力争到“十五五”末将城关人口从现有的9万人提升至1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58%以上。培育壮大片区产业联盟,发展联村产业融合项目、民生改造项目等,打造村级重点片区。
人民生活更富裕。加快建设服饰制造产业园、闽宁协作产业园、塘前绿色产业园等园区,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进一步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创新金融助农模式、深化产权流转,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巩固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果,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3820’战略工程蕴含的思想精髓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始终为永泰的高质量发展领航定向。”陈金友表示,永泰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唱好“山歌”、画好“山水画”,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永泰样板”。
(记者 傅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