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地名文化
闽都地名趣谈|路名里的中琉文化交流印记:金瑛路
2025-09-1209:25:3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谢晖玉

  在福州高新区新洲村将军庙前,一块“金瑛故里”的石碑在榕树下默默矗立,碑文铭刻着明代闽人“三十六姓”赴中山国(琉球)的文化交流印记,而石碑不远处一条537米长崭新的道路也正以“金瑛路”为名。

  高新区的金瑛路于2024年底正式通过审批命名,道路南北走向,起于创新路,止于金衡路,全长约537米,宽16米,是高新区辖区内的一条城市支路。

  “金瑛”是谁?为什么会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一条道路?带着疑问我踏上了一段探寻之旅。我拜访了村里的长者,上街镇新洲村金氏宗亲金松先生热情地告诉我,金瑛是明朝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之一,在血缘上则既是新洲金氏五世孙,亦是琉球(今日本冲绳)金氏元祖。

  拨开历史迷雾,中琉两地的古老族谱为我们清晰勾勒出金瑛的生平。据《琉球金氏家谱》与《璧团金氏支谱》记载,金瑛(1369—1438),号度光(惟光),行七,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这位24岁的闽籍青年奉旨随“闽人三十六姓”浩荡东渡,迁居那霸久米村,开疆拓土传播文化。在琉球王府体系中,金瑛被授予“大夫”官衔为“专司贡事”的文教官员,“广敷文教,以美风俗”。

  这段历史与《福州通史》记载相吻合,“明洪武二十五年,为了加强中琉之间的朝贡贸易关系,朱元璋赐给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移居琉球后的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宗管,为指南之备’”《皇明象胥录》(卷一)亦记载:“洪永所赐三十六姓,多闽之河口人。”

  “闽人三十六姓”包含: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而“金瑛”便是“三十六姓”中的金氏入琉第一人。

  中琉交往可追溯至明洪武五年(1372)正月,明太祖遣杨载持诏谕示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其弟泰期奉表入贡,自此,中琉两国之间建立册封与琉球对明朝廷朝贡的宗藩关系长达五百余年。当时的福州是明代中琉封贡交往的唯一指定口岸,琉球使团出洋、返国皆在福州。

  “宣德化而柔远人。”“闽人三十六姓”向世人展开了一段福建人向海洋开拓的重要历史,他们积极传播福建先进的文化、艺术、陶瓷、染织和建筑等技艺,使当时的琉球“易而为衣冠礼仪之乡”。

  闽人到琉球后择土而居即“唐营”,俗称久米村。经2024年福建省金氏委员会实地考察确认,金氏家族曾在久米村东寿寺遗址“堂小”传授技艺,其家族特长包括航海技术、纺织工艺、建筑技法和中国历法。琉球《历代宝案·第二集卷三十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记载:“琉球国中山王府为进贡事:今备本色织金缎五匹(内金氏织三匹)、素缎二十匹(内蔡氏织十匹)……专差正议大夫金鼎等赍捧赴京投进。”详细记录了明嘉靖年间久米村的贡品含有“金氏织缎”。《明英宗实录》记载,金氏宗孙金璧两度率众入闽“请习《大统历》法”,从而使琉球具备独立制历之能。

  金瑛及其后裔在琉球播撒的文明星火璀璨至今,其家族通过历代传承,不断将中国历法、航海技术、纺织技艺等输入琉球,为地方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即使在1937年,日本强制推行“皇民化运动”(禁用汉文、改日本姓氏)和“国民分籍”政策(将久米华裔划为“新附日本人”),试图切割琉球与中华纽带时,久米村的闽族士族后裔仍坚持用汉字书写“水本于源,人本于祖”儒家家训,强调“祖德宗功永传不朽”,坚持以宗族叙事保存历史记忆,通过宗族和文化传承捍卫文化认同,以此抵制殖民同化,也为当代中琉文化和宗族交流奠定了深层根基。

  将文化和乡愁融入地名,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更是难以割舍的宗亲之情,这块记载着“三十六姓”出使琉球的石碑和以“金瑛”为名的道路,共同将一位穿梭于中琉之间的文化使者,铸入城市的肌理与记忆深处,留下福建人民向海洋探索的岁月印记。

  《福州晚报》(2025年9月12日 A14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