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海
■江海画桥低亚箬篷轻,酒市歌楼夹岸迎。
〔清〕叶观国《榕城杂咏一百首》
“舅舅,逛夜市!”暑假期间,两个回到国内的小外甥几乎天天缠着我,提出同样的要求。他们的理由很充分:“今年回福州,就是来逛夜市的啊!”说的也是,妹妹出国10年回来,两个小家伙对福州处处感到新奇,而最好玩的就是夜市了。
那就逛吧。闻名遐迩的台江祥坂夜市,是他们对福州夜市认知的起点。煎饼摊前,老板“呼”地一下将面糊摊进烧得火热的锅子,快速打破一枚鸡蛋,蛋液淋在面糊上,香肠、肉松、生菜包裹在饼皮里。左三下右三下,一个酥酥脆脆的杂粮煎饼就做好了。“比汉堡更好吃。”小外甥吃得停不下来。
再往前行,鸡胗、鸭肠、香菇、鱿鱼、蟹肉棒……一串串的新鲜食材在油汤里涮一涮,入口麻辣鲜香。串串吃得喉咙上火,正好去尝尝长乐冰饭。黑米冰饭配包心芋圆,搭配碎冰、水果、葡萄干、银耳、椰果,带着碎冰拌食,每一口都在嘴里咔哧作响。这个夜市足有一公里长,各色小吃摊有上百家,难怪他们天天都要去挑选着吃。
借着孩子们的兴头,一家人索性开启了夜市之旅。在学生街夜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拿着一支冰淇淋,似乎回到了青春年华。在光明港夜市,葱包大肠、烤脑花、喷泉牛杂让小外甥惊喜连连。在梦山夜市,竹筒奶冻、娘惹糕等各种东南亚美食让妹妹挑花了眼:“在这里也能吃到异域风味,福州真的非常国际化。”
福州夜市由来已久,清《福建通志》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天复年间(901—904),福州南门安泰桥两岸就建有晚上供人饮乐的歌楼酒馆。明清时期,福州夜市已经相当普及。
20世纪90年代,夜市在福州再度兴起,晋安区的王庄夜市、鼓楼区的安泰夜市、台江区的步行街夜市、仓山区的学生街夜市名声大噪,被坊间称为“四大夜市”。手头没有太多零花钱的大学生,想要吃点小吃,添几件衣服,给女朋友送点小礼物,去逛一逛夜市就好了。
近年来,福州夜色经济兴起,在百度地图上一搜,居然有106个夜市。它们分布在榕城的大街小巷,规模有大有小,各具特色。
西湖附近的梦山路夜市,堪称文艺青年的理想天堂。摊位上满是精美的明信片、好看的石头印章、新出的二次元“吧唧”,以及各种精心调制的果汁饮品。这里一直以贩卖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商品、文化书籍、陶艺制品等为特色,且价格尤为亲民,10元就能买到一个喜欢的玩偶。
在仓山区的蔚蓝星光夜市,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创意商品及原创设计作品,会让人脑洞大开。
台江的上下杭夜市以文创商品齐全而著称。精美的漆艺作品、洁白的德化白瓷、独特的手工皮具以及匠心独运的木雕作品,总是牵扯着游人的目光与脚步。
福州夜市还有一大特色,就是特别便利实用。这一点,在温泉夜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周二至周日的晚上,温泉夜市的“泉心全意”准时上演,修包修鞋、修剪裤脚、开锁磨锁的匠人纷纷到场,为市民游客提供贴心的服务。别小看这些便民服务,在什么都讲求“线上发展”的当下,他们的存在,真的解决了很多人生活中的大问题。
当然,夜市最主要的项目还是吃。福州的鱼丸、肉燕、牛滑、捞化,莆田的炝肉、卤面,长汀的客家豆腐……这是福建各地代表性的小吃大汇聚;酥脆与滑嫩交织的蚵仔煎、咸香中透着一丝甜糯的大肠包小肠、带着家常暖意的卤肉饭……这是跨越台湾海峡连接两岸的生活纽带;印尼芭蕉卷、椰汁西米糕、沙嗲肉串……这些东南亚美食,把“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词变得生动了。
晋安区赤桥夜市是新开的。去年暑期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整条街都是逛夜市的人。大树下的小酒馆、街道旁的小方桌,我和妹妹一家人吃着烤鱼、喝着酸梅汤、“炫”着小龙虾,享受着夜晚的惬意时光。
夜市不仅是味蕾的狂欢,更是福州人生活的缩影。在摩肩接踵的烟火气中,一杯杯举起的啤酒,一盘盘冒油的烤串,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最终沉淀为属于这个城市的独特记忆。
《福州晚报》(2025年9月12日 A16版 现代闽生活72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