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名宦之后:在福州的苏籀与范正国
2025-09-1515:45:45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江晓青

1757922496290825.png

范正国游于山石刻。

  苏籀和范正国都是北宋名臣之后。苏籀是苏辙的长孙,范正国是范纯仁的幼子、范仲淹的孙子。绍兴初年,他们都来到了福州,并且有诗文往来。而他们的往来也正是绍兴初年福州城名士云集、唱和往来的缩影。

  苏籀:苏辙长孙

  苏籀,字仲滋,苏辙孙,苏迟子,过继给苏适为后。曾著《双溪集》十五卷。他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历史上对苏籀的评价不一,元代吴师道《敬乡录》中称他“自处方严,不苟合”。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中称他“熏心富贵,惟利是视,求为卖国牙郎而不可得”,毫不客气地批评他是“苏氏之不肖子孙”。

  苏辙晚年生活在颍昌,苏籀在其身边侍奉,一直持续九年,可以说他是苏辙晚年最亲近的孙子。周必大《苏文定公遗言后序》:“苏文定公晚居须昌,造道深矣。从游门人亦罕与言。其闻绪论者,子孙而止耳。然诸子宦游,惟长孙将作监丞仲滋,讳籀,年十有四,才识卓然,侍左右者九年。记遗言百余条,未尝增损一语。”苏籀《栾城遗言》记录了苏辙晚年的言语,包括为苏籀讲《老子》《孟子》《庄子》诸书,是了解苏辙晚年思想的重要依据。

  范正国:范纯仁幼子

  《范忠宣公补集·宋朝请大夫荆湖漕运使赠中奉大夫子仪公传》记录了范正国的主要事迹。范正国,字子仪,是范纯仁的第五子,也是最小的儿子。靠恩荫补承奉郎,进入仕途。靖康之乱,带着生母到蔡州躲避战乱。不久生母病逝。建炎三年(1129),隆祐太后避乱前往洪州,范正国以枢密院干办官的身份随行。隆祐太后一行几经凶险,随行的范正国表现如何,有何感受?没有查到明确的文字记载。目前可查的范正国所作诗文,也只有零星几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四)记录,绍兴五年(1135),“以为江东转运判官。正国惮其难。乞守郡。后旬日。改严州。”范正国担心江东转运判官难当,请求担任地方长官。胡寅对范正国的行为颇为不满。胡寅在《缴范正国除广西提刑奏》中批评范正国仰赖祖上恩德,钻营名利,是“不肖子”。不仅对朝廷赐予的官职畏难推辞,还多次请求祖先恩泽,为尚还年幼的儿子谋取官职。而其兄长的儿子年长且贫困,反而不及。范正国的做法完全没有其父亲风范。其父亲范纯仁一向都是将恩泽先施与他人。

  吕祖谦留下多首与范正国的唱和诗,有《谢范子仪见寄因次其韵》《送范子仪将漕湖北五首》《送广东漕范子仪》等。诗中屡屡称赞范氏家风,对范正国本人的品行颇为认可。他在《送范子仪将漕湖北五首》中就写道“况君忠宣子,誉望素已高”,“令兄守家学,曰自文正始”,而范正国本人也能“自守泥凃间,复肯计龃龉”。范正国的兄长范正平在《宋史》中评价颇高。他大公无私,敢于担当。朝廷给与范家恩典,赐予他的子孙官职,他将恩典让给幼弟。他为民平冤,得罪了蔡京,被诬矫撰父亲遗表。弟弟范正思提出兄长并未参与,不应蒙冤被捕。范正平回答,蔡京的目标就是他,作为兄长,他若不去,弟弟们都难免祸患。范正平虽最终被释放,但范正平家属“死者十余人”。

  相聚闽地

  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金兵渡江南下,四十岁的苏籀也南下闽、广避乱。苏籀来闽的原因,一般认为与其姑父王浚明有关。王浚明曾提举福建茶事,建炎至绍兴初年间,任建州知州。苏籀写有《故中奉敷文阁王公墓志铭(代伯父侍郎作)》。建炎四年(1130)九月,苏籀生父苏迟知泉州。苏籀来到福建,初为管库,其《谢闽帅启》说:“籀属之内,官秩最卑。”苏籀自言官职是僚属之中最低的。苏籀后来在程迈的举荐下于绍兴三年(1133)任大宗正丞,离开了福州。苏籀曾作《谢程殿撰启》。

  范正国来福州的原因不详。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初一,他曾游福州于山,有石刻有证。文字如下:“齐安郑滋德象、吴兴刘峤仲高、颍川范正国子仪同饭素于万岁寺,烹茶金粟台,登三山阁,观闽王所施织经及佛。时雪初霁,江山明润,顾望久之,遂过野意亭。绍兴二年季冬朔辛炳如晦,以幹不至。”范正国的兄长范正平是刘峤的姑父,也是老师。刘峤时任福建提刑。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有记载“绍兴二年七月,广东运判范正国言乞给还父纯仁御书‘世济忠直之碑’为神道碑额,诏依。”南京博物院藏《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上有范正国题跋,“绍兴三年八月朔,装褙于广州官舍。右朝奉郎、权发遣广东路转运判官正国谨书”。范正国在闽的时间应该并不长。于山看雪之后不久,他应该就离开了福州。

  苏籀与范正国同游福州东山、昇山、怡山,吟诗唱和。早先,苏辙与范纯仁政见多有不同。苏辙的言论曾被曲解,范纯仁正义直言,苏辙叹服,称赞范纯仁“佛地中人也”。他们的后人在福州相聚。现存的史料中,苏籀与范正国的交集仅限于福州。但遗憾范诗失传,仅苏籀的唱和诗作留存下来。苏籀有诗《招范子仪登昇山次范韵》《次韵范子仪怡山饭讫访王仙君旧迹一首》《次韵范子仪东山之什》。此外,苏籀还有送别范正国的诗歌《送范比部持节广东》。

  《招范子仪登昇山次范韵》写道:“束带殊憎市声沸,幅巾聊复隐居寻。凌虚马鞍林峦表,滴翠驼裘涧谷深。个里膏肓空自许,何期烟雨挠重临。长瓶大白开狂喙,绝海驱山叹未禁。”诗作表达了对俗世喧嚣的厌倦,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烟雨破坏了他们登山的计划,但是他们大口喝酒,也十分畅快。

  《次韵范子仪怡山饭讫访王仙君旧迹一首》写道:“云衲擅钟集,鹤衣舆轿来。暂沽彭泽酒,岂碍太常斋。道释纵横说,门庭南北开。皂丛天籁响,棋罢想龟回。”王仙君指的是南朝时期的王霸。《三山志》记载:“梁王霸父增自齐朝渡江入闽,今西禅其宅也。善黄老术,霸幼好之,每登怡山,经宿乃返。”王霸的父亲王增从齐地入闽,西禅寺就是他们的居所。王增擅长黄老之术,王霸从小也喜好。他每次登上怡山,过一夜才回来。王霸三十岁的时候,游武夷山。过了十六年,王霸返回旧居,在于山南面凿了一口井,有一只白龟吐出泉水,用之来炼药。炼成之后,“点瓦成金”。这一年,闽地闹饥荒,一斗米价值千钱。王霸将金子换来大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他将剩下的丹药服下,十多天就像喝醉了一样,忽然“于所居皂策木下蝉蜕而去”。王霸曾说:“西南白龟井,吾乘之去来。龟归吾亦归。”苏籀诗歌尾联中“皂丛”“龟回”化用自王霸的故事。王霸的故地汇聚了佛教僧侣和道教道士。苏籀颇为感慨。他和友人喝起酒,向往陶渊明的闲适,认为一时的饮酒也并不妨碍礼法。“皂丛”发出声响,莫非是王霸王仙君归来?这首诗也表达了苏籀对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次韵范子仪东山之什》写道:“东隅岭峤纡屈出,浓翠春妆日夕佳。僧老林丘党爰鹿,地灵山泽产龙蛇。”这首诗展现了山间安宁、闲适的景象。山路弯曲,山间青翠,僧人与麋鹿结伴,山林沼泽间还出没蛇。弯曲的山路、鹿、蛇是荒僻之地特有的景象,但在苏籀看来都成了“地灵”的表现。

  综合三首诗歌内容来看,苏籀颇为喜爱福州的山林。他在山林间寻找远离尘嚣的闲适、安宁。因是“次韵”诗,我们可以推测范正国应该也曾写下内容相关的诗作。其实除了与范正国唱和的这三首,苏籀还写过《东山》《游鼓山一首(孙子安见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苏籀与范正国,绍兴初年汇聚在福州的诸多两宋政坛、文坛的名流,他们也频频出入福州山林。乌山、鼓山就留下了许多绍兴二年的题刻。有驸马潘正夫、嗣濮王赵仲湜,有李纲、程迈、王仲薿等等。福州的山水为他们提供了游玩、聚会的社交场所,山水中也寄托了经历战乱的他们对安宁、闲适生活的向往。苏籀在《游鼓山一首(孙子安见招)》中说“市朝一梦争夺际,山海萧散堪伏膺”,官场争名夺利,如同一场梦,远不及山林江海间自在闲适。这或许也是众人徜徉山林的内心写照。

  苏籀在福州期间,除了与范正国有诗歌唱和,还与李纲、王仲薿、邓肃、程迈等有诗文往来。他写过《次韵待制王公出示李公丞相鼓山唱和之什,不揆芜累,奉和一首》《次韵王丈丰父待制荔枝诗二十韵》《次韵邓志宏三月辛卯大雨雹》等。王公、王丰父即王仲薿,是北宋宰相王珪的儿子。绍兴元年(1131)五月,他携子与李纲等人同游鼓山。绍兴二年(1132)正月,他以显谟阁待制的身份受参知政事孟庾邀请,参加了盛大的乌山聚会。赵仲湜、李纲、许份、邓肃等人也一同受邀参加。现仍存多首李纲与王仲薿的和诗。邓志宏,名邓肃,于绍兴二年(1132)离世。据张元榦的《诸公祭邓正言文》,苏籀与张元榦、朱松、宇文师瑗等人前往悼念。

  苏籀与范正国的诗歌唱和正是绍兴初年福州城名流云集、文化繁荣的缩影。一方面,福建本土文人因政治失意回到家乡,如李纲、张元榦、邓肃等。另外,靖康之乱后,朝廷南迁。福州是相对安定的大后方。建炎四年(1130)三月,“七殿神御、四殿御容,遂奉安开元寺大殿”。宗室成员以及其他北方士人也来到福州。而绍兴二年(1132)正月,朝廷派孟庾和韩世忠平定了建州范汝为之乱,更是进一步保障了福州的安定。李纲、许份、邓肃、朱松等歌咏其事。绍兴二年(1132)之后,他们陆续离开福州,转任他处。而这短暂的汇聚也给福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印记。

  《福州晚报》(2025年9月15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