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姓氏文化
有邰启祥——连江凤城富春孙氏宗祠
2025-09-1810:07:5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黄凤清 林振寿

1758161402314045.jpg

  富春孙氏宗祠坐落于连江魁龙坊街区北侧,与凤城镇中心的仙塔南北相望。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原为唐天王寺僧房,明代被孙氏后裔购得并改建而成,2005年被列为连江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一

  连江富春孙氏先祖乃《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龙门镇,故称“富春孙氏”。开闽始祖孙敏,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8)任御史中丞。唐昭宗景福元年(892),为避战乱,孙敏辞去官职举家随王潮入闽,定居于连江建兴里梓锦山高洋山,今马鼻土坎自然村高山,当地人称“孙厝里”。王审知主政福建后,孙敏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孙敏曾孙、四世祖孙晓随父承事郎孙隆由连江马鼻土坎,迁往连江县城,住金壁桥凤池坊及龙津坊,为连江富春孙氏各支最早迁入县城的。祠联“二水联金壁,千峰拱富春”即言其事。

  孙晓生员出身,后周显德四年(957)十月通过明经科目考试,后官至御史大夫,兼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逝后葬于城北西林山(今敖江镇上山村九龙山)。孙晓后裔、清代诗人孙澄有《西林省墓》诗曰:“开创敖城第一人,西林风雨满南闽。莺鸣嫩柳声初滑,燕掠青泥羽乍新。豸府冠裳垂世业,龙山华表觐周亲。清明省墓年无异,百代来云仰富春。”

  迨至孙敏十八世孙孙钦(1385—1457),初居连江东湖。明永乐十二年(1414),他与堂兄弟孙瑀、孙後同榜中举,次年再登进士榜,拜湖广道监察御史,因丁父忧返里。明洪熙元年(1425),孙钦调为浙江道监察御史,兼江西按察使。孙钦丁忧服阙,乃迁往县邑,构建豸府于祖居金碧故地(今凤城西南街夏王里孙察院故居)。

  自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入闽始祖孙敏定居连江起,迄今已逾千年。其后代功名累朝不绝,除上述孙敏、孙晓、孙钦外,还有南宋谏院右正言孙狩,明代山西道御史孙保济、监察御史孙用、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孙文锡,合称“兰台七御”。这些孙氏名宦以及他们的子孙后裔,共同撑起了连江富春孙氏的荣耀。

1758161370972224.png

  二

  明嘉靖二十年(1541),孙氏族人怀着对先祖的追思与对后世的期许,开始奠基筑祠。孙氏宗祠原系唐代天王寺僧房,明代县衙门为建城墙防倭卖寺,孙氏后裔购得并改建而成,是连江县最古老的宗祠之一。历史悠久的唐代古塔,与其长年相伴。

  孙氏宗祠坐北朝南,大门向西,为悬山顶土木混合结构,四周合围着厚厚实实的风火墙。

  孙氏祠堂外墙上“明崇祯癸酉仲夏吉旦立”的“有邰启祥”石匾十分醒目,为点睛之笔。“有邰”指上古时期周人始祖后稷的封地(今陕西武功一带),后稷因擅长农耕被帝尧封于邰,成为周部落始祖,这里也是中华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有邰”代表周姓一族的起源。“启祥”意为开启祥瑞,饱含对家族未来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

  孙氏家族刻此石匾,或是因孙姓重要一支源于周文王之子卫康叔后代(姬姓孙氏),借此强调与周室文明渊源,彰显家族历史悠远、根基深厚;同时也意在提醒子孙不忘本源,效法后稷勤劳、周室礼乐教化等先贤美德,继承先人祥瑞与德行,延续家族福泽。

  孙氏宗祠旧祠三进大厅,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1999年,族人孙祖玲等人集资30多万元,成立筹建理事会,重修祖祠,历时3年,修葺一新。

  重建后的孙氏宗祠,修旧如旧。虽然规模不大,但整体布局严谨,遵循传统宗祠建筑的规制,中轴对称,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特色。采用砖木结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封火墙、双坡顶等元素,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增添了建筑的美观性。

  步入古祠大门,大屏风后面是宽敞的天井。顺着院门至大堂,绕过回廊,便是前厅、中厅,一根根漆红的堂柱,悬挂有十余副知名时人书写的尊宗、敬祖、为善、力耕、勤学、建功、立德等楹联。灯号“富春堂”,堂号“映雪堂”,其上高悬入闽开祖孙敏“御史中丞”匾,正厅横梁正中还悬挂着十多面御赐“进士”“文魁”“武魁”等牌匾。

  天井南面的照壁上画着孙氏先贤“七察院”肖像,以及人物生平简介,描述了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品格和历史功绩。堂中供列祖列宗牌位并“兰台七御”执事牌,彰显了连江富春孙氏的悠久历史。

1758161340685411.png

  三

  宗祠大厅的楹联“同榜科名三桂萼,历朝风宪七兰台”,苍劲古朴,寓意深远,道尽孙氏家族“科举传家”与“御史辈出”的双重辉煌。

  上联“三桂萼”暗喻孙钦、孙禹、孙後同科中举的“一门三举人”美谈。下联“七兰台”则以汉代御史府代称,传扬七位御史名臣的风骨:唐僖宗光启年间,御史中丞孙敏“光州挂印闵多难”,在乱世中以监察之职匡扶社稷;后周御史大夫孙晓“聪慧好学,居官清正”,时人赞其“案无留牍,官无贪墨”;南宋谏院右正言孙狩“居官有清操,名节闻江东”,弹劾奏章载入史册;明代御史群体中,山西道御史孙保济“廉明精勤”,巡按山西时整肃吏治,“政绩卓然”;湖广道监察御史孙钦“居官有德,政声颇显”,于楚地留下“铁面御史”之誉;监察御史孙用献“经国理民之策”以安边防;大理寺丞孙文锡更因断案公正,获明世宗御批“良哉,寺丞公辅之器”。这就是史称的“兰台七御”,七位孙氏先贤或铁面纠弹,或清操励世,史载他们的弹劾奏折曾令权宦色变,治世方略曾为朝堂倚重。

  孙氏一门还走出吏部郎中孙瑛、山西参议孙芝、南部司狱孙一谦等名宦。据史料统计,自北宋以来,孙氏一门出了20多名进士、80多名举人,可谓声名鹊起、人才辈出。近现代亦走出众多志士仁人。

  富春孙氏宗祠承载着丰富的家族记忆和文化内涵。每年的祭祀活动、家族聚会等都在这里举行,孙氏族人缅怀祖先功绩,传承祖训家规,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盛世华年,“兰台七御”的历史典故再次得到世人的关注,富春孙氏宗祠现在亦作为孙氏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12月被列为连江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县先进文化祠堂。

  《福州晚报》(2025年9月18日 A08版 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