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自振
杰出的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道台,以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他受投降派打击被革职后,所思所念仍是江山社稷、国家安危,这在他的诗作中亦多有体现。
一啼泣为别
《壬寅二月祥符河复,仍由河干遣戍伊犁,蒲城相国啼泣为别,愧无以慰其意,呈诗二首》:
幸瞻巨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
精卫原知填海误,蚊虻早愧负山多。
西行有梦随丹漆,东望何人问斧柯。
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
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
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
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
蒲城相国即王鼎(1760—1842),时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林则徐的恩师。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林则徐协助王鼎完成黄河堵口工程。王鼎向朝廷请求免除林则徐遣戍的处分,但未被采纳。林则徐仍将发配伊犁,王鼎只能涕泣相送。林则徐赠诗致谢,一方面劝王鼎保重,另一方面勉励自己和同僚“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值得一提的是,王鼎此后以死劝谏道光皇帝,留下了“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彰阿)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的遗书,气壮山河,可歌可泣。
二赴戍登程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林则徐与家人在西安告别,独赴新疆,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在垂暮之年,因禁烟抗英而受流放之辱,但他没有悲观绝望,仍与妻子戏谈吟诗,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昂诗句,这是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的真实抒发,也是他旷达人生的辉煌写照,最集中地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一腔热忱,堪称林则徐最著名的诗作。
七月十六日,林则徐抵达甘肃东部平凉县白水驿,接家书知三儿林聪彝生一子。林则徐喜出望外,欣然作《次白水驿得家书,彝儿举一男,余初得孙,诗以志喜》:
仳离家世寄长安,闻茁孙枝稍自宽。
撰杖子能共啜菽,持门妇恰报征兰。
见儿作父吾知老,待汝成人古已难。
正向崆峒倚长剑,咳名频展贺书看。
在诗中,林则徐写了初得孙子给他带来的慰籍、他对人生的感慨以及企盼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
三慷慨论兵
七月底到八月初,林则徐路过兰州,得到时任陕甘总督富海颿(1789—1845)等人的热情慰留,盘桓多日。临别之际,他有二首《留别海颿》:
宦踪离合廿年间,秦陇重逢鬓渐斑。
前路欲凭询瀚海,新纶先喜过潼关。
金天管钥兼双节,玉塞烽烟靖百蛮。
犹有松阴读书处,早将书舍媲时还。
节府高楼跨夹城,玉泉山色大河声。
开筵东阁图书满,剪烛西堂鼓角清。
慷慨论兵忠愤气,殷勤赠别解推情。
近闻江海销金革,休养资公翊太平。
在这二首诗中,林则徐写了自己与富海颿二十年的友谊和此次解衣推食的深厚情意,写了他们忧怀国事,慷慨论兵,并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清代黄河城市兰州的地理风貌和美丽景色。诗的最后两句意谓:近来听说东南沿海已停止了战事,国家休养生息,要依靠富海颿您辅佐皇上,把国家治理得安宁太平。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林则徐路过兰州之际,甘肃布政使程德润为他饯行,林则徐和诗二首答谢,即《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己有园,次韵奉谢》:
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
坐我名园觞咏乐,倾来佳酝色香陈。
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
不问官私皆护惜,平泉一记义标新。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在诗中,林则徐感谢程德润款筵、赠诗的情谊,赞许他为国为民的抱负,并有感时事而发,盼望停息战事,国泰民安。林则徐在兰州时,听说朝廷与英国正在议和。他提醒人们必须提防侵略者得寸进尺的野心,表达了对时局发展的深切忧虑。
全诗最后四句,诗人以一种抑郁和愤懑相交织的情绪,说自己将被遣戍到常年积雪的天山之地,但是有谁能够无准备地去对付岭海的风云变幻呢?末句化用李商隐《杜司勋》诗:“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杜司勋即唐代诗人杜牧。这二句既是对主人赠诗的答谢之词,也表达了自己伤别的惆怅之情。
四倾吐情怀
林则徐在兰州停留期间,还给湖北旧友姚椿、王柏心写了一封信,信中倾吐情怀,阐述建立新式水军,誓与英酋决战到底的必胜信念。信中还附有给姚、王的答诗各一首。先读《次韵答姚春木》:
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
已成头皓白,遑问口雌黄。
绝塞不辞远,中原吁可伤。
感君教学《易》,忧患固其常。
姚椿(1777—1853),字春木,江苏娄县人,曾入林则徐幕,与林交谊甚厚。此诗真切表达了林则徐念念不忘国事安危及面对投降派造谣中伤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气质。
再读《次韵答王子寿柏心》:
太息恬嬉久,艰危兆履霜。
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
果有元戎略,休为谪宦伤。
手无一寸刃,谁拾路傍枪。
王柏心(1799—1873),字子寿,湖北监利人,道光进士,曾入林则徐幕。此诗表达了林则徐虽处“手无一寸刃”的被谪地位,但仍希望有人出来挽救危亡、振兴国家。诗中之岳、韩,指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作者自比岳、韩,空怀报国之心。李、郭指唐朝大将李光弼、郭子仪。李、郭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此句作者谓或有李、郭式的人物出现,振兴国家。
林则徐赴戍伊犁途中,他在苏巡抚任内旧属陈德培于安定县先期迎接,陪入兰州,再送至凉州,并呈诗七律四章,表达对林则徐的崇敬。八月十五日,林则徐赋诗四首奉答,即《子茂簿君自兰泉送余至凉州,且赋七律四章赠行,次韵奉答》:
弃璞何须惜卞和,门庭转喜雀堪罗。
频骚白发渐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
忆昔逢君怜宦薄,而今依旧患才多。
鸾凰枳棘无栖处,七载蹉跎奈尔何。
送我西凉浹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
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银汉冰轮挂碧虚,清光共挹广寒居。
玉门杨柳听羌笛,金碗葡萄漾麯车。
临贺杨凭休累客,惠州昙秀许传书。
羁怀却比秋云淡,天外无心任卷舒。
也觉霜华鬓影侵,知君关陇历岖嵚。
纵然鸡肋空余味,莫使龙泉减壮心。
晚嫁不愁倾国老,卑棲聊当入山深。
仇香岂是鹰鹯性,奋翼天衢有赏音。
子茂即陈德培,江苏苏州人。林则徐对自己遭受的不白之冤以嘲自慰,对陈德培的怀才不遇深表同情并寄予厚望。诗人对外国列强的嚣张跋扈和清廷的腐败,表现出极大的忧虑和愤慨。虽然他和东南战场已远隔千山万水,但仍在睡梦中听到前方的战鼓声,表达了他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思想和昂扬向上的战斗精神。
九月初,林则徐将出玉门关,行至肃州(今酒泉市),受到当地官员的欢迎,并接到先期到伊犁的好友邓廷桢(1776—1846)的来信。林则徐在肃州行馆作书并赋《将出玉关,得嶰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全诗明白如话,深切表达了林则徐对前辈好友的敬重之心和患难之情,反映了他将个人得失和戍途困苦置之度外,以国事为重的精神世界。
九月初七日,林则徐行至嘉峪关,次日出关。站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他诗兴大发,遂作《出嘉峪关感赋》。诗中抒发了不计名利的心情和忧国忧民的胸怀。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评此诗说:“风格高壮,音调凄清,读之令人唾壶击碎,然怨而不怒,得诗人温柔敦厚之旨。”
五忧国之思
七月十日出玉门关后,林则徐途经焉支山(即“脂山”),写下在甘肃境内的最后一首诗《有感》:
脂山无片脂,玉门不生玉。
荒戍几人家,如棋剩残局。
蚊蚋噬我肤,尘沙扑我面。
夜就毡帐眠,孤灯闪如电。
诗中写道:胭脂山没有一片胭脂,玉门关也没有一块玉石。只见荒废的古城堡营垒地坐落着几户人家,就像一盘残棋一样。蚊蚋叮咬着我的皮肤,狂风黄沙又扑面而来。我在毡帐里过夜,看那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就像闪电一样。林则徐在诗中咏叹赴戍途中常人难以忍受的凄凉困苦之状,催人泪下!
九月十八日,林则徐行至星星峡,离开甘肃,进入新疆境内,从此度过三年的遣戍生涯。
林则徐途经陕甘二省,为时两个月,共赋诗二十余首。从这些诗作可以看到,林则徐将个人得失、戍程困苦置之度外。他虽然“手无一寸刃”,但仍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尽管他已远离反侵略的战场,然而“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徐世昌在《晚清簃诗汇》中称林则徐:“谪戍后诸作,尤誹恻深厚,有忧国之思,无怨誹之迹。”无疑,这些光辉诗篇,反映了林则徐为国担忧的忧患意识和壮志未酬的真实心境,表达了一个爱国英雄的高尚情操和豪迈气概。
《福州晚报》(2025年9月19日 A14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