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铭
1940年,林耀华先生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留美陪伴患病妻子期间,用英文写作了《金翼》一书;此后,该书分别以《金翼——一部家族的编年史》《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为题在纽约和伦敦出版印行。较为流行的中文译本是庄孔韶与林宗成翻译的《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金翼》以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实地观察分析和真实记录、小说体的生动叙事,一直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书目。当我们重读《金翼》,回望那个时期中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奋斗抗争,从中既可以看到时代发展巨变,也不难发现一代代中国学人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接续努力。
《金翼》描述了黄东林和张芬洲两个农村家族兴衰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人类生活就是在平衡与失调、均衡与不均衡之间摆动”。故事背景设在一个名叫“黄村”的农村,这个村子“位于山麓的低坡上。村落的下方是为高山哺育的谷地”,“向西两英里便是湖口镇码头,从那里沿江船只顺流而下直抵滨海城市福州;从黄村向东25英里则可通向地方城镇古田”。黄东林家族凭借黄村的地理位置和闽江水运,通过经商贸易扩大家族生意,建起了新居“金翼之家”。黄村地理位置、生活习惯、人文风俗的独特性,在书中有详细的叙述。但作者透过对黄村的观察和记录,试图在其中真实再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作者在书中写实地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辛勤生活,两个家族在苦难与幸福、困境与逆境等各种变化之间由于不同的应对方式而产生的不同结果。两个家族遭遇的种种困境,无论是家族内部还是生活社区的人际关系,乃至家园遭受侵华日军的战火波及,都可以视为近代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缩影。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没有止步于对苦难的描写,而是通过向读者描述“金翼之家”应对困境的不懈努力和希望,展示中国人民在面对苦难时的不屈不挠和艰苦奋斗。
在众多以近代中国社会为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著作中,《金翼》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以小说体叙述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成果,还在于其取材的真实性和概括的科学性,以及其叙述的线索以主人公黄东林14岁至70多岁的生命传记为主线,通过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社会生活历程,反映社会变迁与人际关系的互动。当我们重读《金翼》,可以通过作者引人入胜的小说文笔,身临其境地观察到书中人物的生产生活场景、近代中国闽江流域农村风俗习惯,并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探究人物内心,以及他们为了适应社会变迁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无论是在前期社会调查中还是在书的字里行间,作者对所研究、所叙述的对象都怀有真挚的情感。他并非居高临下地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而是取材于他自己生活过的故乡福建省古田县。他说:“我本人出于这同一社会,以其参与者的身份,‘自观’地对其进行研究。”因而他在写作中自然带入了故乡生活的经历,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正如书中人物小哥(黄东林的六子)从北平暂时回到家乡,“劝告他的父兄们让过去的事过去罢,应该瞻望光辉的未来”,而当小哥返回北平读书,在河上行驶的轮船中,他回忆起了往日的时光、亲人的逝去,“小哥的热泪一下子涌出了眼眶”。作者对故乡的真挚情感通过小哥的视角跃然纸上。书中的“金翼之家为军队贡献了年轻人。东林的两个孙子……加入了军人的行列,为了保卫家乡,在前线打击敌人”,而书的作者林耀华先生不仅通过《金翼》这部作品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反对侵略者的斗争深深地表示崇敬之情”,也终身致力于推动构建中国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研究路径,在国际学术界阐述中国社会发展巨变。
作为一部经典的人类学著作和文学作品,《金翼》保持了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在其英文版出版之初,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热烈讨论,并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战争。虽然距《金翼》成书已经过去80余年,但《金翼》的故事仍在延续。1986—1989年间,庄孔韶先生“5次访问了《金翼》一书描写的同一县镇,追踪金翼之家的后裔和书中尚存者”,通过在当地的实地调研,完成了《金翼》的学术性续本《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并拍摄了影视人类学作品《端午节》。《金翼》和《银翅》是中国学者通过田野工作、社会调研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变迁进行持续观察和记述的成果,并试图揭示社会变迁中“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性”。如今,坐落于古田县的清式建筑“金翼之家”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展示林耀华生平事迹、学术研究,通过农耕用具展、古田民俗展、主题景观、情景雕塑、文化街区和体验活动等方式再现《金翼》中的乡土生活内容。“金翼之家”的故事从文字记述到实景展现,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记录和讲述真实发生的中国故事,延续文化的传承。
《福建日报》(2025年9月23日 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