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文选
“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引领 福州打造“向海洋要食物”先行样板
2025-09-2414:48:25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童桂荣

  福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和大食物观重要论述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的深刻洞察,高瞻远瞩地提出“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吹响“向海进军”的号角。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既要向陆地要食物,也要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

  30多年来,在“海上福州”战略构想的引领下,福州市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坚定不移向海洋要食物,深耕蓝色粮仓,加快打造“世界知名现代渔业之都”,成为全国践行大食物观的区域先行样板。“向海洋要食物”的福州实践,是“海上福州”建设的重大实践成果之一,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重要论述的区域鲜活范例,生动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指引福州全面开启践行大食物观的先行探索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率先提出大食物观,并始终高度重视“向海洋要食物”。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深入调研闽东九县后,重新梳理“山”与“海”的辩证法,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大粮食观念,“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习近平同志到福州工作后,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并强调“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对福州“向海洋要食物”作出全面部署,开启先行实践。1994年5月26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建设“海上福州”研讨会,强调“建设‘海上福州’是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大动作,是实现‘3820’工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同年6月12日,《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以科技为先导,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以海岸带、海域开发为主攻方向,实行海岛、港湾、大陆架、滩涂、近海、外海、远洋统筹兼顾,全方位立体式综合开发”。

  围绕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习近平同志当年从战略高度和系统观念出发,紧紧围绕种业发展、养殖空间开拓、科技兴渔、全方位立体式综合开发、全产业链发展、发展远洋渔业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践行大食物观的先行理念,开展一系列践行大食物观特别是“向海洋要食物”的生动实践。如,持续开发新的养殖种类,推广新的养殖方法,进一步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研究,大力发展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高效产品;不断开拓新的养殖领域,做到滩涂养殖和浅海养殖、常规养殖和发展名优特优新品种、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三结合”;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组建远洋船队,开发新渔场,发展远洋捕捞;科技兴海,推进海洋产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到一线工作,建立海洋和渔业研究机构,培养和引进各类海洋科技人才,引进和利用国内外加工新技术,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组建科工贸一体化的养殖业联合体;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扩大海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能力,提高海产品冷藏、保鲜、运输、储存、包装和加工技术,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建立科研、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渔业生产体系;加强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市场建设、风险基金等配套服务……

  “向海洋要食物”福州实践,是全国践行大食物观的区域先行样板

  30多年来,福州始终牢记嘱托,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持续推进“海上福州”建设,坚定不移“向海洋要食物”,深入践行大食物观,走出一条符合福州实际的践行大食物观的实践路径,先后被授予“中国海洋美食之都”“中国水产品预制菜之都”“中国鲍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鱼丸之都”“中国鳗鲡之都”等10多个国家级渔业荣誉称号。

  福州的水产品总量和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福州市水产品总产量316.5万吨,居全国第二,占福建省的34.2%、占全国的4.3%,比1993年增长了4倍;渔业产值680亿元,居全国第一,占福建省的38.9%,比1993年增长了28.6倍。福州市水产品年人均占有量和鳗鲡、鲍鱼、海带、金鱼等品种年养殖产量,连续十多年居全国前列。

  水产种业“福州芯片”实现升级换代。坚持种质资源保护和种业引进培育、种业示范推广和种业产业开发、种业乡土人才培育和科研院所专家高位嫁接相结合,以矩阵思维做精做实种业振兴,水产种业育种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水产品新品种占比不断提升。重点水产种质品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108个。近十年新认定“两新”项目111个,培育了“福鲍1号”绿盘鲍、沙蚕1号、沙蚕2号、膨腹海马人工育苗、“黄官1号”海带等优质新品种。海带、菲律宾蛤仔、紫菜等特色优势种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其中海带和菲律宾蛤仔育苗分别占全国主市场的60%、80%以上。

  水产养殖陆海统筹全域推进。坚持滩涂养殖与浅海养殖结合,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有序发展滩涂贝壳类、虾蟹类混养以及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坚持常规养殖和优高养殖结合,巩固“四大家鱼”、海带、牡蛎、紫菜等常规养殖品种,引导水产品向鲍鱼、鳗鲡、大黄鱼、南美白对虾等优高品种集聚。坚持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结合,鼓励发展普通工厂化、全塑胶养殖渔排、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等设施渔业,大力推广稻田螺、稻田鱼、稻田蛙等稻(农)渔综合种养,2024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5.8万公顷、产量206.4万吨,淡水养殖面积1.8万公顷、产量28.2万吨。坚持海洋牧场与深远海养殖结合,福清东瀚海洋牧场、连江县黄湾屿海洋牧场示范区获批建设,投放生产的深远海装备养殖平台类型多样、数量全国最多,福州已发展成为全国深远海装备养殖集中成片示范区。

  远洋渔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12月,全市有14家远洋渔业企业,460多艘远洋渔船,占全省的76%、全国的18.6%;远洋渔船作业海域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及南极海域等大洋性海域,以及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比绍、阿曼、安哥拉等国家和地区的过洋性海域;远洋渔业产量41万吨,占福建省的78.8%、占全国的18.7%。海陆并进,鼓励建设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建立互利共赢的双边合作关系,已建成生产的境外渔业基地达6个。

  “一条鱼”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组建福州海洋研究院和福州海洋食品研究院,成立深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智慧海洋、水产种业、海工装备等六大产业联合研发中心,加快构建具有福州特色的海洋科创体系。坚持标准园区引领,打造水产种业、水产品加工、远洋渔业、渔港经济区等多种类型产业园区,优化渔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共享园区基础设施的外溢效应、产业技术体系的创新成果、区域公共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坚持龙头企业引领,充分发挥全市渔业类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61家省级龙头企业、104家市级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鲍鱼、鳗鲡、藻类、对虾、福州鱼丸(鱼糜类制品)等特色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加工产业引领,制定出台系列支持水产加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领全市水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迈进,鱼糜制品、藻类、对虾、烤鳗、鲍鱼等“五大水产加工品”均占福建省三分之二以上的份额。坚持品牌化战略引领,重点打造“福州鱼丸”“福州金鱼”双品牌,实施“百千万”工程,全链打造福州鱼丸产业,年产量20万吨、产值超100亿元。坚持“以会活产,以展促销”,连续举办十七届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展会规模达全球第三、全国第二。

  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福州始终用改革创新精神破局开路,打造海洋渔业特色工作品牌,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开展以“三权分置+两证联动”为主要模式的养殖海权创新改革工作,通过激活养殖海域资源要素,打通资源向资本、资金转化通道。开展养殖运输船的建造和管理试点,解决深远海活鱼转运、转场困难和养殖渔船功率数配置瓶颈问题。开展清污收污船和海洋环境综合应急指挥船建造、登记工作,有效改善渔港环境,促进渔港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举办全国首场借“蓝碳”实现“零碳”的大型展会,首创“渔业执法+蓝碳修复”机制,发布全国首个海洋渔业碳汇建设体系“1+3+ 1+N”模式,发行蓝色碳票(海洋碳汇碳票),不断探索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强化数字赋能,打造全省首个“智慧渔港”,实现“宽带入海”,建成海洋防灾减灾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海洋预报体系,“两江四岸”人船动态智慧监管系统,推动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提档升级。首创“万人亿鱼”(万人参与、放流亿尾鱼苗)生态品牌,持续开展各类主题增殖放流活动,每年吸引学生、企业家、志愿者等数万人参与。

  “向海洋要食物”福州实践,在全国起到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海上福州”战略构想的30多年,是引领福州不断探索“向海洋要食物”生动实践的过程,也是全国践行大食物观的先行探索实践。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率先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福州实践真实生动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重要论述孕育、实践并不断深化的过程。总结实践经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对于我们全面把握贯彻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义,进一步增强践行大食物观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更大范围内总结推广福州经验做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向海洋要食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我们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除了吃粮食,吃陆地上的食物,还要靠海吃海”。30多年来,福州“向海洋要食物”之所以能走在全国前列,根本在于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谋划推动的“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指引的方向前进,基础在于福州是全国率先发出“向海进军”宣言的沿海城市,关键在于一任接着一任坚持“向海洋要食物”、持续践行大食物观。

  坚持系统观念,陆海统筹综合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对海洋进行立体式的、全方位的综合性开发”。30多年来,福州统筹滩涂、近海、深海和远洋全域推进,坚持种业开发、养殖生产、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海工装备、海洋旅游等“一条鱼”全产业链一体发展,协同推进产供销贯通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因海制宜发展各类海产品以及各种涉海产业,全方位推进“蓝色粮仓”建设,不断增加各类海产品供给,不断提升海产品全产业链价值。

  坚持科技兴海,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30多年来,福州市高度重视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不断推动海洋渔业持续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海水养殖向深蓝挺进,“向海洋要食物”的量和质不断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既靠海吃海又养海耕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30多年来,福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严格落实海域规划,全面落实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发海洋碳汇,深入开展“安澜闽江”“万人亿鱼”等活动,既保障了海产品供给持续稳中有升,又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坚持改革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30多年来,福州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海洋渔业,在新品种研发和培育、境外渔业基地建设、智慧渔港、深远海养殖设备研制、渔业博览会等方面实施了众多全国第一、全省第一的创新实践,持续为渔业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坚持开放合作,统筹用好国际国内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30多年来,福州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外引内联”产业协作开放模式,联合国(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福州马祖产业合作园区,推进中印尼“两国双园”渔业合作,连续举办十七届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全方位深层次开展渔业产业合作,建立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构建更紧密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福州日报》(2025年9月23日 004版 理论与实践)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