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姓氏文化
六桂百梅——琅岐海屿翁氏宗祠
2025-10-0915:40:4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宇/文 林振寿/摄

1759995896865638.png

  马尾琅岐,素称闽江口的明珠,是福建省第五大岛屿,岛上各姓氏宗祠成为琅岐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屿翁氏宗祠便是琅岐岛上最富声誉的古祠之一。

  海屿,古称文峰境,雅称文山。境内有山,曰“旗山”,翁氏宗祠便坐落于旗山南麓,故海屿翁氏也称“文山翁氏”。翁氏宗祠金碧辉煌,古韵盎然,于2006年被公布为福州市马尾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1759995918725620.png

  一

  文山翁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同治二年(1863)重建,民国初年扩建前座与祠堂门墙。2006年,族人集资重建,海外子弟慷慨解囊,古祠重焕异彩。

  宗祠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近倚旗峰,远眺大江。祠面宽14米,纵深58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祠为三进,四扇三开间,前后有埕,内有前、中、后三个天井,风火墙环卫四周,颇有规模。祠构古朴典雅,穿斗抬梁构架,斗拱梁柱,悬钟雀替,雕梁画栋,总体保留清代建筑风格。

  宗祠面墙以石雕为主,刻画历史人物与花卉奇草。墙外立旗杆,门前有石狮镇宅、抱石分立。大门中开,上额嵌“文山翁氏宗祠”鎏金石匾,左右设仪门。门厅彩塑、木构为主,并列藻井有三,以红、蓝、黄三色为主调,色彩鲜艳。两侧为庑廊,壁书“礼义忠孝”大字,厅中上悬“祖德流芳”“敦睦文本”等贺匾若干。

  二进中堂乃举行祭祀仪式和宗族议事之所在。只有柱子和屋顶,不隔断、不设窗,两边为七柱落地,宽敞明亮。堂内高挂“朝请大夫”“探花”“三状元”“三宰辅”“父子双帝师”等匾额,彰显翁氏宗功祖德。两侧壁挂先祖影像,阐述先辈创业艰辛及丰功伟绩。廊前左右为钟鼓二楼。后殿为寝堂,设神龛以安先人灵位,重彩浓塑,极显富丽堂皇。左右耳房有风火相通,独具一格。

  祠内柱联多副,联句为“祖沐龙恩授职宗人府炳烺宫勋昭北阙;孙旌凤德领衔将士郎哗然身价重南州”“渭水雨黄金知先代发祥自是福田德造;岐山呈白玉望后贤继起咸称地以人灵”“世沐皇恩探杏占鳌自昔功名曾辉北阙;庭遵圣训培兰植桂当今诗礼也胜东周”等。

  文山翁氏宗祠堂号“六桂堂”,灯号“盐官”,门第“六桂家声远,百梅世泽长”。入闽始祖翁轩六世孙翁乾度,生六子,同登宋朝进士,兄弟“三科六进士”,皇帝赐“六桂坊”匾,人称“六桂联芳”,因此翁轩派下翁氏堂号均为“六桂堂”。“百梅”说的是翁轩五世孙翁承赞,为王审知之宰相、文学家,作有吟梅诗百首,称“百梅”。“盐官”今浙江省宁海县之古称,翁氏望出钱塘,唐武德七年(624)并盐官入钱塘。

1759995935260027.png

1759995942482534.png

  二

  翁氏得姓始祖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周昭王的儿子翁溢。昭王妃汪山夫人生庶子姬溢,食采翁山,因以翁为氏,翁溢遂为得姓始祖。翁姓入闽始祖乃唐闽州刺史翁轩,初居崇安(今武夷山),后经建阳入榕城,有大勋,赐郡京兆。翁轩仕闽,有德政,仁恩浃物,德及生民。时有童谣赞曰:“今年柳,去年梅,翁公主,太平回。桑麻满野,谷粟我堆,生我歌德政,风诏英相催。齐祝愿,迅风雷。”后入朝,唐贞元六年(790)夏复任于闽,乡邦耆艾闻之,莫不欢欣瞻拜,迎于道左。

  翁轩后裔传下“六桂联芳”“翁氏三虎”科举佳话。“翁氏三虎”,指翁承赞、翁承裕、翁承颖同胞三兄弟相继登科,名闻天下。翁承赞,唐昭宗乾宁丙辰年(896)探花,官谏议大夫,后拜闽王王审知宰相。翁承赞孙翁欧居福城(今福州)东门康山,仕闽,官朝议大夫,赐紫金鱼袋;时王审知已卒,其子孙争夺王位,福州战乱频仍,翁欧携四子于太平兴国九年(984),由福州康山徙迁闽县海畔里嘉登岛王埔山(今琅岐凤窝村烟台山东麓)。翁欧为琅岐翁氏开基祖。传十一世至翁兴,于元朝末年始迁海屿。

  翁兴,字潜夫,生于元世祖至元年间。翁兴为谋生,农耕之余,常挑担卖花,走乡串户,叫卖花粉、丝线等物。他到海屿卖货,见此地人烟稀少,沃土成片,便决定于此结庐定居,以种田、养鸭为生计。翁兴是文山翁氏开基祖。至五世祖翁潜,字希源,别号活水公,生于明宣德甲寅年(1434),官浙江州判,生五子二女,其派下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房。从此,海屿翁氏枝繁叶茂,世代繁衍。从翁兴迁海屿,历700多年,传25世,发2000多户,现有族人6000多人。播迁福州、长乐、马尾、亭江等地有数百家,旅居海外有500多人。

  三

  海屿义湖西畔留有翁氏大街房祖宗居住的古厝,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古厝低矮,土木结构,四扇三间,有中、后两厅,左右为厢房,其门饰似一对眼睛。考古学者认为,这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民居。此外,还保留有清代古民居30多座,多为三落透后,四扇三间或六扇五间的深宅大院。

  清代古民居中又以“映轩楼”最有特色。映轩楼,俗称“田螺厝”,其造型形似田螺,似一座迷宫。映轩楼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由翁氏长房翁思煌建造。恩煌时为海屿首富,有田园百亩,又是乡绅世家,书香门第。他重教兴学,重视家教,花重资建造别具一格、十分精致的迷楼,既为了住家,更为了兴办书院供子弟读书会文。因迷楼厅堂有轩顶卷棚,与山水相映成趣,故名“映轩楼”。

  在海屿,留有明万历状元翁正春故居。翁正春(1553—1626),字兆震,侯官洪塘(今属福州)人。其父翁兴贤与海屿翁对江认为本家兄弟,故寄读于海屿白云般若庵。白云庵四周山清水秀,清幽怡人。翁正春流连于此,著有《游白云庵记》。明万历二十年(1592)翁正春状元及第,累官至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实录副总裁。翁对江大寿时,翁正春亲书贺辞并一幅自画像寄给翁对江,至今翁正春自画像仍为海屿翁氏所珍藏。

  海屿文峰境大王宫始建于明代,奉祀翊卫尊王,留有古早韵味;海屿天后宫规模宏大,是福州地区最大的道教神庙,祀海神妈祖。始建于明,清嘉庆年间重修,光绪癸卯年(1903)扩建,2000年重修,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

  海屿翁氏传承宰辅家风,代有贤人俊杰。

  明代翁潜,官至州判。其五子均有官职,钦赐为“郎”。

  翁成琪,字谦宇,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光绪二十年(1894)殿试进士及第,官广西藤县知县。

  翁成琠。同治九年(1870)出生,有神童之美誉。经清廷重臣沈葆桢保举,出任江西万载知县,为政清廉,辞官归里之日,百姓举万民伞以送之。

  翁敬棠(1885—1957),秀才出身,全闽大学堂毕业后进日本政法大学学习。回国后,考取法政科举人资格,在多家高校任教授,任民国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庭长等职。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9日 A08版 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