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佳媛/文 林双伟/摄

林则徐《析产阉书》复制件。

林则徐《析产阉书》复制件(局部)。
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内,有一副大名鼎鼎的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186年前,林则徐写下这副楹联时,正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在广东查禁鸦片。
既要开放包容,又要清廉刚正——这副楹联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上联被定为福州城市精神,下联被无数后来者奉为座右铭。
一身正气改革科举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闰六月,林则徐被派充江西乡试副考官,八月初一抵达南昌。乡试工作历时月余,林则徐态度认真,选才严格,力求公平公正。此榜取中欧阳柄章等正榜94人,副榜18人。发榜后,民间舆论都说这次录取的“清贫绩学甚多”,谓之“清榜”。
嘉庆二十四年(1819)闰四月,林则徐派充云南乡试正考官,八月初一抵达昆明。他对全部试卷“逐加评点”,取正榜54名,副榜10名,使这场乡试成为云南科举史上考取士子最多的一次。
为了展示边陲士子的才学,在乡试后,他从试卷中“择其文艺诗策尤雅者十四篇”送给皇帝看,又亲自撰写《己卯科云南乡试录序》,提出了“俶诡浮薄之词,概斥勿录”的取才标准。
道光十二年(1832)六月,林则徐在苏州接任江苏巡抚。他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监临八月举行的江南乡试。江南多士子,入闱士子动辄1万多人,考试入场都成为难题,时常发生踩踏。额定设置同考官十八房,每房必须校阅800多张卷子。稍有草率,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调查,林则徐向朝廷递送了《请定乡试同考官校阅章程并预防士子剿袭诸弊折》。对考官阅卷马虎、争先荐卷等不负责任的行为,予以严惩。对士子入考场方式予以革新,创立“三门入场法”,实现分批分类,快速分流进场。对雷同卷,规定“四书经文雷同三行以上者”即遭降级或革除功名,全篇抄袭者终身禁止应试。对阅卷时间予以合理延长。
在林则徐的精心整顿下,江南贡院考场秩序焕然一新。发榜后,人们称赞所录举人大多是“素有文名之士”。林则徐的革新举措,在江南乡试中沿袭下来。
两袖清风为民发声
从“和珅倒,嘉庆饱”,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民谣道出了清代官场的腐败。林则徐为官30多年,自始至终保持清正廉洁,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民造福。
嘉庆二十五年(1820)二月,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河南仪封(今兰考)南岸水利工程迟迟不能完工。听闻下属禀报河工存在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等恶习,他立即带人赶到现场突击查看,并将情况上报嘉庆皇帝,言及河南巡抚琦善督修河工不善,弊端环生,贻误工程,致使洪水为害。琦善被革职议处。这是林则徐与琦善的第一次交锋。
二月二十七日,林则徐上《副将张保不宜驻守澎湖并应限制投诚人员品位折》,直指官场弊病。张保曾是江洋大盗,投靠朝廷后,仍匪性不改,吸食鸦片上瘾,纵容部下扰民。他用搜刮来的不义之财专行贿赂,迅速由福建澎湖副将升为总兵,镇守海防要冲。林则徐巡察澎湖列岛时,张保曾向林则徐行贿,遭到严词拒绝。林则徐通过明查暗访,将张保及受贿众吏的劣行查了个水落石出,并据实奏报。张保的官职被撤销,与此相关的一批受贿官员也被查办。
清嘉庆、道光年间,江苏、安徽一带水旱灾情不断。道光十三年(1833)七八月间,江苏境内连月阴雨,灾情严重。林则徐及时上疏朝廷,报告灾情,请求救济并减征或缓征江苏钱粮漕米:“所有带征各年旧欠钱粮,如系坐落歉区者,亦请一并递缓,以纾民力。”
林则徐勇于任事,力纾民困的精神,在当时是得到好评的。但是,这一上疏,遭到道光帝的严厉训斥,说他“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只知博取声誉”。
十一月十三日,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成例和朝旨诘责,单衔密奏,历陈江苏连年灾歉之重、钱漕之累、社会之不稳定,反复数千言为民请命,坚请缓征受灾地区的漕赋。
这篇题为《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的著名奏疏,不是一般官样文章,而是关心民瘼的激情之作,其中如“昼见阴霾之象,自省愆尤;宵闻风雨之声,难安寝席”等句,为后世传诵不绝。道光帝最终同意了林则徐的请求。林则徐甘冒风险,为民请愿,传为佳话。
依然是道光十三年(1833),林则徐起草了《会奏银昂钱贱除币便民事宜折》复奏。这篇复奏不是一般的例行公文,而是一篇有关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重要文献。他第一个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货币制度的主张,从健全财政、金融和海关制度方面着眼,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抑制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扰,具有反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进步性。
廉政公示言出法随
传牌,是经由驿站传递的一种文书,一般由上级发给下级,告知地方官相关事宜。
1830年,林则徐出任湖北布政使,人到襄阳,即发出《由襄阳赴省传牌》:“所雇船只,系照民价,自行给发,不许沿途支付水脚;亦无须添篙帮纤。行李仆从,俱系随身,并无前站及后路分路行走之人。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这说明,他途中一切费用自理,不浪费公家财物,伙食一切自备,无须迎来送往。
林则徐还言明:“倘有借名影射,私索水脚站规及一切供应者,该地方官立即严拿惩办,不得稍有徇纵。”说明他严于律己、厉行节约,杜绝歪风邪气,反对阿谀逢迎。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9年1月),林则徐赴广州时发出《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其中明确告知:“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惟顶马一弁、跟丁六名、厨丁小夫共三名,俱系随身行走,并无前站后站之人。如有借名影射,立即拿究。所坐大轿一乘,自雇轿夫十二名;所带行李,自雇大车二辆、轿车一辆。其夫价、轿价均已自行发给,足以敷其食用,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该州县亦不必另雇轿夫迎接。至不通车路及应行水路之处,亦皆随地自雇夫船。”
想到“州县驿站之累”,林则徐又言明:“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须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勿)违。”
这两份传牌堪称林则徐的“廉政公示”,不仅杜绝了行路中的送礼行贿,也有效防止了地方官吏借迎送之名敲诈勒索百姓。
扁舟迂道湘江夜话
道光二十九年(1849)五月,林则徐旧病复发,向道光帝请求引退。十一月二十一日,回乡途中的林则徐,在长沙湘江边停驻。寒江萧索,夜色深沉,扁舟之中,林则徐与左宗棠秉烛长谈,通宵达旦。也许这一夜,林则徐已经确信,左宗棠将是他毕生事业的继承者。罗正钧《左文襄公年谱》卷一这样评价这次会晤:“一见诧为绝世奇才,宴谈达曙乃别。”左宗棠在《与贺仲肃书》中写道:“林宫保所书各联,别时曾嘱交夏憩亭、李仲云处,想不至误。宫保固天人,乃嗣君三人者,亦未易及也。江中宴谈达曙,无所不及。”
林则徐在这次谈话中告诉左宗棠:“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颇以未竟其事为憾。”这对左宗棠日后注意经营西北是有一定影响的。
多年以后,左宗棠对这次夜话犹记忆深刻,在写《林文忠公政书》叙时写道:“忆道光己酉,公由滇解组归闽,扁舟迂道访宗棠于星沙旅次,略分倾接,期许良厚……军事旁午,心绪茫然,刁斗严更,枕戈不寐,展卷数行,犹仿佛湘江夜话时也。”
林则徐亲笔题写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送给左宗棠。多年间,这副对联始终挂在左宗棠的书斋。
林则徐的“海防”“塞防”思想为左宗棠所继承。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兴办船政,曾经视察了林则徐当年“所建炮台”,深感“形势扼要”“益叹公忠诚体国,独有千古”。
廉洁自律垂范后世
林则徐两任钦差大臣,五任地方总督,历官十四省,为官三十余年,到底留了哪些家产给子女?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份道光二十七年(1847)林则徐在陕西巡抚衙署养病期间给三个儿子立下的《析产阉书》。
“除文藻山住屋一所及相连西边一所,仍须留为归田栖息之区,毋庸分析外,其余田屋产业,各按原置价值匀作三股,各值银一万两有零,即每股或有多寡,伸缩亦不过一二百两之间,相去不远。”林则徐官至一品,留下的财产尚不及他一年的“养廉银”,且无现银可分,足见其为官清廉。后来,曾国藩在闻得林则徐阄书时曾感慨:“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在《析产阄书》中,林则徐嘱咐儿子们:“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他还告诫:“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所云‘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林则徐给子孙所留家产虽然不多,但他却给子女留下了严谨、节俭的宝贵家风。林则徐还手书了“十无益”格言,作为传世家训,其中明确提出“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来劝诫后人。
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初三,林则徐回居福州城内,获知道光帝讣讯。他追怀三十年的种种情景——知遇、特达、信任、遣戍、召还、起用,悲痛不已。
但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英国侵略者违背居留城外的约言,强居到福州城内乌石山的神光、积翠二寺。林则徐率领福州士绅共议驱英。在他们义正词严的抗争下,英人被迫退住城外,但林则徐担心英人从海上进行干扰破坏,利用炮舰进行威胁,所以又亲至各海口察看形势,积极设防。
十月初二,林则徐收到清廷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的谕旨,即由“福州本籍力疾起身”。临行时,他将旧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付林昌彝,以诗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语以明志。
十月十九日辰时,林则徐在赴广西途中,卒于潮州普宁县,后归葬于福州马鞍山。
曾受林则徐赏识器重的左宗棠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夜获知讣讯,非常悲痛,写了传颂一时的长联:“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3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