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纵横 > 史海钩沉
王正均归来
2025-10-2210:45:11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作者:郑立

2016年4月的一天,因好友引荐,在位于光禄坊的福州二中教工宿舍见到王蔼群。这位从福州八中总支书记岗位上退休的老先生满头鹤发、精神矍铄,谈起堂叔王正均烈士,神情却有几分凝重。75岁的王蔼群不辞辛苦爬上木凳,伸手往壁柜顶层摸索,取出一木盒,小心翼翼放在茶几上,后打开盒盖,取出一叠有关王正均的材料,在翻阅中我们不时攀谈,不知不觉进入了正题。这次拜访后,我们又有多次交流。很自然的,我党情侦人员王正均的历史影像渐渐浮出……

因“吴石案”牵连牺牲

  王正均(1924—1950),福建省福州市人,是中共在台的吴石情报组的成员。

1950年初,因中共台湾省工委遭严重破坏,中共在台的吴石情报组逐渐暴露。先是中共特派员朱枫(原名朱谌之,女)2月18日在舟山被捕,随后紧接的是吴石情报组核心——“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3月1日夜被捕。之后,吴石情报组成员相继受牵连,波及200多人,国民党方面称为“吴石案”,震动台湾岛。王正均与吴石同日被捕。同年6月10日,吴石、陈宝仓、朱谌之、聂曦英勇就义台湾马场町。同年7月8日、7月15日国民党刊物《新闻天地》分两期发表署名“李资生”(为保密局夏晓华的化名)的《台湾大间谍案破获始末》长文,向海内外报告所谓“吴石案”的全过程,一时喧嚣尘上。8月10日, 吴石的副官王正均、林志森被处死。次日《中央日报》第二版刊发的《吴逆石案共犯王正均林志森枪决》的简短新闻报道,但报道称:“呈奉最高当局核准,王正均、林志森各处死刑,余各犯情节轻重,判处徒刑暨论知无罪”,等于告诉世人:王正均、林志森成为吴石情报组的终结牺牲者。那么,王正均为何从起初被判有期徒刑七年到被残酷杀害?循着历史档案,可大致还原出发生的经过。

蒋介石从办案中知悉重要军情已流向大陆后惊恐不已,他再清楚不过:“要不是因为台湾共党组织的破坏影响……,那么吴石将是中共兵不血刃解放台湾的功臣!”他十分震惊,极其震怒地批下一道又一道“密杀令”。

1950年5月3I日,“国防部”高等军法合议庭做出终审判决,吴石、陈宝仓、朱谌之、聂曦判处死刑,王正均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总统府参军长俞济时呈报蒋介石时,提及:“被告王正均原判遽以从犯论科,而谓止于帮助范围,实有未当”,“拟发还复审,另行拟判报核。”这正中蒋介石的下怀,蒋当即提笔批示:“如拟,中正”。这致命的四个字让王正均的生命一步步陷于危险的境地。

时隔一个半月,在蒋介石授意下,7月19日“国防部”高等军法合议庭再次开庭,以共同将军事上的秘密文书、图表交付叛徒罪,判王正均有期徒刑15年。呈报后以“不准”被驳回,复议改为无期徒刑,再次呈报。

8月7日,蒋介石在“国防部”送审的判决书上,亲笔把不认罪的王正均原判“无期徒刑”的字句涂抹掉,加上“死刑”二字,并批语:“如改正,余如拟。”意思要按我所改的意思执行,其余的按你们拟定的执行。这样,合议庭于8月10日晨六时正升庭,由审判长询明姓名、年龄、籍贯后,即宣示死刑判决,并称:死刑已经最高当局核准,立即执行。宣判后,庭上书记官告,如有遗言,准许当场书写。十分钟后,王正均从容、镇定地写下遗书,旋被绑赴刑场。刑车由青岛东路出发,经上海路,转南海路,六时二十五分到达刑场,六时半,泯灭人性的枪声响起,王正均倒在血泊中,就义于台北马场町,时年27岁。

遗书不日由台湾当局送达怀宁街32号楼上台湾省合会储蓄公司堂弟王沣 (又名王正鲁)处。王正鲁收到堂兄绝笔书后在其上用钢笔特别注明:“农历庚寅年六月二十七日上午六时”,暗指王牺牲的时辰。明知台当局在监控相关当事人,王正鲁还是冒险申请领取出王正均遗骸。他手捧骨灰盒,妻子手持一支燃着的线香,凭袅绕的香烟导引亡灵,落葬于台北福州山。从此,一放就是几十年,静静等待世人的唤醒。

真实身份60年成谜

王正均就义时尚未成家,孤身一人在台湾期间执行怎样危险而传奇的任务?这对于他的亲人们始终是个谜团。

最早提到王正均的公开文字,见之于国民党在香港出版的刊物《新闻天地》上《台湾大间谍案破获始末》长文。文章以“性格的矛盾”的小标题用了一段笔墨描述王正均的“所作所为”:

除了上面几位参谋人员以外,替吴石负责传递秘密文件的是他的副官王正均。王副官也是福州人,跟吴石不久,是由聂曦介绍的。这是一个初中程度的年轻人,对政治的了解极浅,他只知道服从他的主管。吴石告诉他怎样做,他就怎么办。但是,他知道吴石的工作是鬼鬼祟祟的。有一次,吴石叫他送信给陈宝仓;还有一次,吴石叫他向方克华去拿东西,吴石都曾叮嘱他,必须绝对秘密,不能让旁的人知道。从这叮咛中,王正均开始理会了吴石是在干什么!

王正均曾经向吴石辞职不干,原因是由于吴石平常的脾气太坏,动辄骂人,当副官的人,就成了他发脾气的对象,王副官为此而要求辞职。但是,吴石却仍然责骂他说:“你为什么要辞职?现在大局如此,政府不知在那一天就将垮台,你到什么地方去工作?还是跟我干,将来才有前途。”王副官,这一个对政治了解不够的人,竟给吴石说服了,他理会到吴石似乎是在做着某一种秘密的活动,现在又说将来有前途,恐怕是不会错的,因此,王副官也就相安无事了。

但是,王正均的过失,就是明知吴石的阴谋,仍然予以协助出力,好好的一个年轻人,竟糊里糊涂的牺牲了,这又怨谁呢?应该由吴石负责。

这470多个极尽渲染的文字中,描述的情状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让人无法判断出王正均的真实身份。

与此同时,王正鲁正想方设法托人将噩耗传回给福州的亲人。王正均的绝笔书几经辗转,于1951年从台湾岛传到福州老家亲人自己胞兄、大哥王正镐的手中。遗嘱写在长40厘米、宽25厘米见方的毛边纸上。王正镐缓缓把折叠着的纸展开,遗书的内容映入了他的眼帘:

鲁弟:

 一、 我因吴石案被牵连处死。

 二、 所有我之衣服、用具均寄存在前次长吴石公馆(可往查中正西路185号吴荫先兄)。

三、 我无言可诉!四婶只我一子,未奉终养,天下以均为不忠不孝之人。希你日后归家,视四婶为己母。椿、小二妹已长大,宜嫁之也。

四、 你应好好做事,小心谨慎为要。

五、你见此书时吾为阴间一鬼矣!

草草顺祝

康安

均哥绝笔 

八月十日 

绝笔书书法法度从容,交代的事宜明确简洁,坦然面对死亡,唯独没有挑明他已秘密从事我党情侦工作的真实身份。

老家亲人看到熟悉的笔迹,潸然泪下,确信他们的亲人王正均真的离开人间,真的死在蒋介石的枪口下。睹物思人,在他们面前浮现王正均生前的影像……

王正均自童年起就备尝人间的疾苦,一向忠厚、勤勉、懂事。王正均出生时,王家已没落,主要依靠王正均胞叔做小职员的收入生活,王父也时而做些抄抄写写的零工补贴家用。他家兄弟姐妹四人,王正均居长,下有胞弟王正臻,胞妹王正椿、王正禧。抗战爆发时,王正均一家生活陷入困境。1937年,王正均的奶奶因饥寒交迫而死。1939年,王正均从福州私立福华中学毕业后,因无钱缴学费,学业优良的他只好辍学。1940年,王正均之父活活饿死,停尸三天,无钱下葬,最终只好将小妹王正禧以30公斤地瓜米和两块光洋的价格,卖到平潭县给人做童养媳。用卖这笔款项,含泪将父亲下葬。为了养家,刚满16岁的王正均请求母校帮忙,为他开了一张高中毕业的假文凭,凭此找到了在市郊郭宅乡抄写田赋粮册和户籍册的工作,勉强养家。但只做了五个月,他又失业了。他只好像父亲当年一样,凭借自己的一手好字和好文章,替人代写家信和文章赚钱养家。抗战胜利后,王正均的职业生涯才有了转机。1945年,进入国民党福州新闻检查处做文员。1946年后,进入国民党国防部二厅,成为吴石的侍从副官。1949年夏秋之交,随着国民党军队撤退至台湾,在吴石的影响和指导下开展秘密情报工作。不曾想:到了台湾,竟成为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深陷哀伤之中的大陆亲人不免萌生申请为他追认烈士的念头,可是往深里想,所有的消息都属传闻,不足以构成确凿、有说服力的证据。在当时特定的年代里,向谁申诉,又有谁能相信?王正均干的是军事情报工作,而他的公开身份却是敌伪“国防部”少校,身兼“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侍从副官。按中共中央制定的有关规定,蒋军校官以上、宪兵尉官以上可归入历史反革命之列。如果讲不清楚,反倒被牵连。这份无奈、纠结就这样缠绕念王家人几十年,但对王正均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种思念只能深深埋在王家人的心底......

跨越两岸的追寻

共和国没有忘记自己的英雄儿女,没有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作过贡献的功臣。1975年12月20日,生命垂危的周恩来总理约见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罗青长嘱咐说:“不要忘记吴石他们”。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家有关部门在处理吴石情报组相关人员善后工作中,已将王正均列入重要对象,先后两次派人专程到福建找王正均的遗属,因王家人的历史变迁,找寻未果。

而此时,在大陆的王正均亲属也为证明其烈士身份东奔西走,尽管遇到的是一次次失望,但并没有放弃努力。王家人是一群知书达理的明白人。他们当然知道,这等重大的事,牵涉到两岸关系的大局。中国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几百上千万,有名有姓却找不到着落的还有几十万,何止王正均一个人?但得知吴石、陈宝仓、朱谌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都已追认为烈士后。王家人再一次怦然心动,持续他们的努力。他们拿着登载着吴石牺牲消息的报纸,向福建日报社、福建民革等单位发出求助。因此事当时涉及国家机密,这些单位只能表示爱莫能助。

到了2010年,事情出现转机,台湾“国防部”上个世纪50年代司法档案对外公开。当年6月,恰好王正均外甥女婿的大学同学、福州农林大学讲师吴剑萍,作为访问学者应邀赴台讲学,热心的她与在台的王正均亲属堂弟王正鲁家人联系后,在访学之余,多方查找资料,最终在台“国防部”档案馆,查到王正均的刑事判决档案,并将它刻成光盘带回大陆。

得到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王正均在大陆的堂弟王兴(原名王正兴)把自己关在屋里,花了七天时间,倘佯在浩繁的文字中,整理出一份全案的始末来,似乎看到了结心愿的曙光。2010年12月初,王姓族人以及王正均的至亲聚集在一起,动议申请将王正均列为革命烈士。你一言,我一语,商议起如何写、写什么,末了,商定由王兴执笔,以胞妹王正椿的名义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在省直机关工作的王兴大小报告写过无数,这样的报告却从来没有写过,一时犯难,苦苦冥想,仅千字的报告字斟句酌,三易其稿,《请求追认革命烈士的报告》正式完工。《报告》写道:

今年(指2010年)台湾当局司法档案解密。王家人托人到台湾的国防部找出吴石与王正均原始的司法案卷,共三百多页,刻成光盘带回大陆翻录成原样,全案始真相大白。

从台湾国防部的原始档案记载中,可以确证如下事实:

一、王正均被捕前职务为国防部参谋总长办公室少校副官,也是中将参谋次长吴石的侍从副官,与吴石同住台北市青田街三巷六十八号。

二、吴石曾将东南区“匪”战态势图等密件,由王正均密送给陈宝仓制成表格,详注台湾驻军部署及沿海防御工事。由陈宝仓带往香港交吴仲禧,再由吴传给我华东局敌工部。

三、王正均与吴石同案被捕,原判七年,蒋不批:又判无期,蒋又不批,并责备审判人员,终改死刑。蒋批“如改正,余如拟”八月七日字样,盖“蒋中正印”章。其中“如改正”三字指的是同意把王正均、林志森二人改判死刑。“余如拟”三字指的是因原判过轻,蒋要国防部拟定对审判人员及吴石等人的介绍人分别给予各种处分之拟议。

四、一九五零年八月十日六时,王正均在台北马场盯刑场就义。

五、临刑前留下照片两帧。王正均胸佩“叛乱”二字,正气磅礴,英风凛烈。

此外,另附上王正均临刑前绝笔信一张(复印件)和此绝笔信中某些词语的说明。

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国家有关部门接到申诉后, 迅速启动相关程序,很快便与王家人联系,确定其家属身份后即作出相关决定,告知胞妹王正椿等亲属:王正均是为筹备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随吴石(原国民党中将参谋次长)赴台湾,后因“吴石案”被捕,1950年8月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台北。王正均的真实身份是我党的情报侦察人员。对在台的亲属王正鲁当年不顾个人安危料理烈士后事,将保存好烈士遗书遗物等,辗转送回大陆的行为,同时给予肯定,并指出该遗书为核查王正均被害情况提供了有力的原始证据。至此,王正均的身份水落石出,离他牺牲的时间整整过了61年。201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时,国家民政部追授王正均“革命烈士”称号,王家人激动地接过《革命烈士证明书》,仔细端详、抚摸,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

此时,海峡两岸都在为抚平历史的伤口而积极行动。2011年8月10日,正值王正均烈士牺牲61周年之际,在烈士的家乡,《福州晚报》辟专版以《谍海英雄王正均:尘封61年的台湾红色潜伏者》为题在大陆首次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王家人希望王正均魂归故土的心愿也越来越迫切,两岸和平的大趋势为此也创造出难得的机缘。2011年11月,经两岸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王正均在大陆的外甥刘峰、外甥女婿王沔贤、堂侄王蔼群、堂弟王兴等四人受家族人的重托踏上了台湾岛,一道海峡隔断60年的亲人相聚在台湾。临行前,同行四人心里颇有一些担忧,万一骨骸不让取出或者不让出境怎么办?事实证明这一切担忧都是没必要的。在台湾的王正均亲属王正鲁的家人把该做的事先了解好、打理好。机场安检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安检人员见这一行人捧着的是骨骸,心领神会,整理一下白手套,挥手放行,右手径指登机口。年逾古稀的王兴登上飞机舷梯时老泪滂沱,默祷:“哥,我们回家了”。在空中飞行1个多小时,飞机抵达目的地——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王兴等护送灵骨缽走进机场大厅,四条汉子击手相庆,在旁的亲人按下快门,记下这历史性的瞬间,在场的女眷们则相拥而泣。

在台牺牲61年的英雄回家了。

以国家的名义致敬英雄

英雄注定属于国家与民族。

2011年12月11日上午,风和日丽。在悲凉的哀乐声中,一个迟到60年的灵骨安放仪式在福州文林山烈士陵园举行,60年前牺牲在台湾的无名英雄王正均得到国家英雄的礼葬,哀荣至极。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主持下,四名威武的干警从特批室迎出灵骨,平放在高高的烈士纪念碑正中平台,两名干警手捧鲜红的国旗覆盖在烈士灵骨缽上,以国家的名义向自己的英雄儿女致敬。与会人员人手鲜花绕灵骨缽一周,四名干警迈着正步护送灵骨缽进入烈士陈列室,参加人员列队一一进入致敬。

安息吧,王正均烈士!

王正均归来是如此的一波三折,既让人感叹人生的多艰,更让人感叹家国的情怀。沉浸于哀思、感怀之中的王兴一夜醒来,晨起推窗,提笔填词《浪淘沙·悼亡》一阕,感慨如泉涌:

少小着鞭先,不尽烽烟,何曾半点惜输捐,忍对群狼强欢笑,宛转周旋。

无计可回天,魂断情牵,空余寸忱托蛮笺,翔鹤归来瞰故里,却胜当年。

深沉的纪念在不断的延续。2013年10月落成的北京无名英雄广场已将王正均的英名镌刻在广场的纪念墙上,供后人瞻仰。

如今王正均的英名已凝于历史的丰碑,获得了与人民共和国共存的殊荣。

穿越大半个世纪的海峡风雨,王正均终于归来!

(作者为《冷月无声——吴石传》作者)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