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榕城影音
追寻记忆|刘家洙:赤子丹心铸就华侨丰碑
2025-10-2217:38:45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爱国侨领刘家洙以华侨商人的身躯化作擎天火炬,在马来西亚与神州大地之间,点燃了一条永不熄灭的抗战生命线。

‌刘家洙1878年出生于闽清县三溪乡一个贫苦家庭,1901年到马来西亚诗巫打拼,创设了多家商号和企业。成名后,十分重视教育救国,1909年带头捐款创办了诗巫首所华文学校,此后又积极资助家乡兴办教育。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传至南洋,刘家洙当街砸开自家的商行钱柜,将半生经营的商店、胶园悉数变卖。他攥着沾满汗水的钱箱对侨胞呐喊:“今日倾家,明日才有国可归!”这份“刮骨疗伤”的决绝,催生了诗巫华侨史上最大规模的捐款,更开创了“寒衣换子弹”的物资输送模式,让南洋雨衣化作战士的铠甲。

当日军铁蹄踏进东南亚时,刘家洙要求25所华文学校的学生们每日晨读前向北方行鞠躬礼,将《满江红》谱成童谣传唱,还誊抄《论持久战》藏进鞋底,让中国智慧在热带雨林中牢牢生根。

1942年,刘家洙坚拒日寇利诱而身陷牢狱,他用指甲在斑驳的墙壁上刻下文天祥的《正气歌》,把发霉的木薯渣捏成中国地图。刽子手的电刑架上,他操着闽清乡音背诵千年族谱,让华夏血脉在酷刑室中铿锵回响。出狱后,刘家洙蓄须明志,引得南洋各狱兴起了“不剃须同盟”,胡须里藏着不灭的民族气节。

今日马六甲海峡的沉船残骸中,仍可见“刘氏商号”药箱上379枚指纹蚀刻的捐款坐标,这位华侨领袖用生命证明:真正的抗战长城,不仅筑于华北平原,也镌刻在千万华侨的赤子之心上。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