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故居。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位于福州的多个吴石纪念地这几天迎来了许多前来瞻仰的市民游客。
从林觉民故居的抢救性保护,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邓拓等上百处福州名人故居的修缮和活化利用,福州用“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为百余处名人故居拂去历史尘埃,活化成为他们个人生平的见证实物,讲述福州人杰的故事,更成为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立体史书。

三坊七巷全景。
擘画“保下来”的初心蓝图
福州名人故居的系统性保护,始于30多年前的一次关键抉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城市建设热潮中,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面临拆除的风险——有关部门已批准房地产公司拆除部分建筑建设商品房。这座陪伴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与著名作家冰心的百年古厝,遭遇存续危机。
1991年3月10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林觉民故居主持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叫停开发,解决林觉民故居保护和修缮问题。在会上他强调:“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们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在2015年1月6日《福建日报》刊登的《“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参加了是次会议的黄启权回忆:“这次会议主要是解决了林觉民故居的保护和修缮问题,还确定了三坊七巷等地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办法:今后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文物主管部门报经市政府同意,均不得拆除、改建或添建。同时,还确定了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1991年福州市要办好7件实事,包括制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文物管理部门的力量等。”
…………
黄启权介绍,在1991年3月12日省市人大代表视察福州市文物工作反馈会上,福州市正式决定用市政府挂牌形式从速保护一批名人故居。1991年9月,经调查研究,福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64处市区名人故居,比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挂牌保护。
从1991年10月到1992年1月,这64处名人故居全部挂上了不惧风雨的搪瓷烧制的“福州市名人故居”铭牌,包括陈衍故居、陈若霖故居、高士其故居等。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公布的最大一批名人故居。
20多年过去,这些故居有的已经升格为各级文保单位,其他的仍以“福州市名人故居”的名义得到妥善保护。这些故居门前依然挂着独具时代特色的搪瓷铭牌,经历风雨,见证历史。
“这些故居中绝大部分当时还不算文保单位,原则上不受文物法保护。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挂牌保护起来,很多都会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被拆的命运。”黄启权说。
福州市创新探索出挂“福州瓷牌”保护历史建筑的做法,在当时属全国首创。修复保护林觉民故居、林则徐系列遗迹、邓拓故居等名人故居,推动确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条例、建立文物局和考古队、要求城建项目立项时需文物部门盖章……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奠定根基。

林觉民故居。

游客在沈葆桢故居参观。
书写“护得住”的接续答卷
从林觉民故居的抢救到一批福州名人故居的挂牌保护、升格为文保单位,再到近年来林则徐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名人故居的修缮和活化利用,福州用“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韧劲,让名人故居保护成为城市发展的常态化课题。30多年来,无论城市发展格局如何变化,福州守护历史文脉的初心始终未改,形成了久久为功、代代相传的保护传统。
从杨桥东路17号的林觉民·冰心故居、郎官巷20号的严复故居,到宫巷26号的沈葆桢故居、澳门路16号的林则徐纪念馆,不少第一次来到福州的游客常常会选择这条围绕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经典游览线路。
林觉民故居现开放为林觉民·冰心故居展览馆,是福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1991年首次完整修缮,2006年第二次修缮,去年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即将开启高规格的保护修缮工程。像这样以“绣花针式”修缮古厝,同样发生在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欧阳花厅、林觉民妻子陈意映父亲陈元凯故居等三坊七巷的几十处名人故居保护工作中。
“在修缮过程中,我们注意把具有各个年代建筑特征的东西保留下来。我们知道古人建造一个建筑包含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以及主人的审美,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价值挖掘出来,展现给后人。”福建省文物专家库成员阮章魁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
2024年1月31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关注正在修缮中的沈葆桢故居,不仅详细介绍了沈葆桢故居的价值和修缮过程,也展现了福州古厝中夯土墙、木构件、灰塑等建筑元素的制作工艺和历史信息,体现了福州修缮名人故居中既注重最小干预的原则,又重视修旧如旧的态度。
“无论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名人故居’,还是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古厝承载着福州千百年历史,传承着福州人的独特文脉,渐渐融入了福州人的思想,化作城市文明的象征。”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说。
自2022年起,文物建筑修缮活化项目被列入福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侯德榜故居、陈振龙纪念馆、林可彝故居、梁训绩宅……每年都有一批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得到修缮保护,从“静态遗产”变为“立体展馆”再活化成“动态课堂”。
从30多年前的初心擘画,到如今的为民实干,福州用持之以恒的守护,让名人故居成为承载城市精神的“活化石”。这些静默的院落里,既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气节传承,也有“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家国情怀,更有这座城市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
(记者 管澍 林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