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闽都人杰
吴石与何遂,跨越生死的托付与守护
2025-10-2411:03:4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实 何代宁

1761275127387744.png

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的吴石(右)与何遂(左)塑像。

  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的英雄广场上,两尊2.5米高的青铜雕像静静伫立,岁月在雕像肌理上刻下厚重印记。这两尊青铜像是革命烈士吴石与他的引路人何遂,由中央美院雕塑师历时三年创作而成,无声诉说着两人从反军阀烽火中结下情谊,到隐蔽战线里并肩协作,最终以生命践行信仰、用一生承接托付的革命往事。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英雄吴石的事迹广为人知,而藏在这份荣耀背后的,还有何遂贯穿其革命生涯的引路、支撑,以及两人跨越生死的托付与守护——这份情谊,早已超越个人羁绊,成为近代中国革命者赤诚与担当的生动注脚。

  上下杭烽火中埋下托付的种子

  清末民初的福建,受军阀李厚基统治多年,在其横征暴敛之下,百姓苦不堪言,反军阀的呼声日益高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何遂与吴石在福州上下杭相识,共同的救国理想让两人迅速走到一起。

  何遂家住福州鼓楼区灵响路,出身书香门第却弃文从戎,1918年受广州护法军政府任命为“靖闽军司令”,凭借地方民军与反李势力,策划推翻军阀统治;吴石当时是心怀正义的进步青年,听闻此事后主动加入,助力反军阀事业。这场共同的奋斗,让两人初见便生出信任。

  他们潜伏在上下杭潭尾街密谋暗杀当时军阀李厚基,但暗杀行动失败,十余名革命者被捕牺牲。何遂与吴石被迫离开福建,经武汉辗转北上。共赴生死的险境中,两人不仅确认了同乡之谊,更坚定了同道之信——分别后虽各自军旅辗转,却始终保持联系,这份在烽火中结下的信任,为日后跨越生死的托付,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上海隐蔽战线里的密切协作

  何遂(1888—1968)的人生本就是一部近代革命缩影:22岁从保定陆军大学毕业,23岁参与创立同盟会广西支部,成为辛亥革命元老;曾以陆军上校武官身份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归国后撰写《欧洲观战记》,介绍西方军事思想;后任黄埔军校代理校长,“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

  这位“武胆文心”的军人,虽非中共党员,却反感国民党独裁和腐败,与共产党人心心相印——其子女早已在革命浪潮中成长:长子何世庸、次子何世平均于1938年入党,随后奔赴延安入读抗日军政大学,在革命圣地淬炼理想;三子何康年纪稍小,1939年时年仅十六岁,也迫切想要追随两个哥哥前往延安,但为留在爷爷身边尽孝,最终选择留在重庆入党。何家一门三子投身革命,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家庭”。

  1947年4月,时任“国防部史政局局长”的吴石,因不满国民党政权腐败与内战残酷,彻底心生失望。吴石受到何遂影响并通过其与中共建立联系,在何遂何康协助安排下吴石在上海锦江饭店与中共中央上海分局书记刘晓会面,这次会面,成为吴石革命生涯的转折点,他正式明确为党工作,以国民党军事高官身份传递核心情报;而何遂父子则成为他与地下党联络的“桥梁”,上海愚园路1293弄俭德坊2号的何康寓所,也成了情报传递的秘密中转站。吴石若无法亲送情报,便派亲信随从聂曦将情报包扎好,注明“何遂收”送至此处,再由何家父子转交,形成稳定的情报链路。

  1949年3月,吴石亲自将标注到团级番号的“国民党军队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送至何康手中。这份对渡江战役起关键作用的情报,既是他对革命事业的托付,也是对何遂父子的信任交付。

1761275980183086.png

何家与吴家后代共同参与铜像设计并出席揭幕仪式。

  台湾“谁留谁走”里的生死托付

  1949年,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台海局势愈发凶险。这一年,何遂奉中共组织之命携女儿何嘉赴台执行秘密任务,次子何世平已在台潜伏3年多。吴石也接到蒋介石手谕,以“国防部参谋次长”身份赴台,两人在台北再度并肩,常以“带家人郊游玩耍”为掩护,在郊外密商情报工作。

  上海解放后,外电与香港媒体公开报道何康出任“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处长”的消息,直接暴露了何家与中共的关联,何遂及子女在台已无安全工作基础,组织紧急下令他们撤离。

  吴石一再催促何遂一家离台。经过商量,8月底至9月初,何遂家人分批从基隆乘船经广州转赴香港;何遂本人则由吴石买好台北直飞香港的机票,亲自送至台北机场,直到看着他走进机舱、飞机升空才离开。

  何遂抵达香港后,吴石仍未中断情报传递,3次派人送情报至香港九龙塘沙福道11号何世庸岳父李朗如府上,由聂曦送达。一次托何遂妹夫、国民党海军上校马德建转交。所有情报均由吴石亲手封装,注明“何遂亲启”,再由何嘉转交给中共中央上海局香港联络站负责人万景光,直至1949年12月何遂父女返回上海。这份跨越海峡的情报托付,是两人在险境中对革命责任的共同承担。

  何家人对承诺数十年的守护

  1950年3月1日,吴石在台北被捕,狱中遭受酷刑致一只眼睛失明,却始终坚贞不屈。事实上,在赴台前,他已将家人的未来托付给最信任的人——给留在大陆的长子吴韶成留下亲笔字条,上面写着“有事有困难你找何康”。寥寥数笔,是他对何遂父子最后的托付。6月10日,吴石与朱枫、陈宝仓、聂曦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时年57岁。

  消息传到大陆,何遂悲痛欲绝,多日无法进食,甚至生出弃世之念,最终在陈毅元帅的劝慰下才逐渐平复。他始终愧疚“牺牲的本该是自己”,这份愧疚也化作他践行承诺的动力,开始了对吴石家人长达数十年的守护。此后,吴韶成、吴兰成兄妹因“国民党旧军官子女”身份受到审查,党籍难以恢复。

  1972年,吴韶成向中央写信申诉,经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直接过问,由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罗青长操办,中共西苑机关于1973年出具公函,明确吴石“1947年起为我党工作,1950年为革命牺牲”,并注明“今后对吴韶成(吴兰成)同志应作革命烈士子女看待”;1975年,河南省革委会为吴家发放“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何康一直关心吴石后人的生活工作,从接受托付到践行守护,何家父子用数十年行动,完成了吴石的临终所托。

  2019年10月,何遂与吴石的铜像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落成,何家与吴家后代共同参与铜像设计并出席揭幕仪式。铜像无言,却如实地定格了两人并肩而立的身影,也见证着这份跨越生死的托付与守护。吴石与何遂的故事,早已不是简单的个人知己情,而是近代中国革命者“信仰为基、承诺为重”的精神象征,如同那两尊青铜雕像,虽无言,却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24日 A16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