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晖玉

谢葆璋为龙安寺书写的楹联。
登台富贵下台空,世事都如作戏;昔日功名今日孽,人生须看收场。
这是位于南屿镇高岐村龙安寺内戏台上的一副楹联,楹联刻于戏台石柱正面,由隶书书写而成,富含哲理且意蕴与戏台浑然天成。鲜为人知的是,这副楹联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爱国将领、著名作家冰心的父亲谢葆璋的墨宝。戏台石柱内侧落款“海军上将谢葆璋撰书”“中华民国十年(1921)冬月吉旦立”“马宝洲众弟子公叩”及谢葆璋印。
半生戎马历生死
谢葆璋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谢銮恩是当地塾师。今天位于三坊七巷杨桥路口的林觉民·冰心故居,便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谢銮恩从林家购买而来。1881年,16岁的谢葆璋迎来人生转折,他父亲的好友、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回福州招考学生,16岁的他经选拔入选天津水师学堂轮船驾驶班学习。188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登上“威远”号练习舰实习,毕业后的谢葆璋加入北洋海军。
清光绪十三年(1887),李鸿章派北洋舰队的官兵前往英、德两国,接收建成的“致远”“靖远”“来远”“经远”四艘主力巡洋舰。李鸿章先派邓世昌、叶祖珪、邱宝仁、林永升担任四舰的管驾官(舰长),彼时的谢葆璋作为学生参加这次接舰行动,与邱宝仁等负责接收来远舰。1892年,他被正式任命为来远舰驾驶二副,并与战舰亲历中日甲午海战中的黄海海战与威海卫保卫战。
战火无情,在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广大爱国官兵为保卫海疆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在战舰受创侧倾的情况下冲向日舰决心同归于尽,最终致远舰爆炸沉没,邓世昌同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谢葆璋所在的来远号战况同样惨烈。在激烈的交火中,来远舰遭4艘日舰围攻,弹药舱爆炸起火。谢葆璋与官兵们奋力扑救保住战舰,舰上人员伤亡十分惨重,其中谢葆璋妻子的一位堂侄在战斗中被炮弹打穿腹部,肠子被炸了出来,飞溅到烟囱上。战斗结束后,谢葆璋含着泪把烧焦的肠子从烟囱上撕下来,放回他的遗体。《甲午战事记》载:“来远受炮累百,船尾发火,烈焰飞腾……帮带大副张哲溁、枪炮官谢葆璋,策励兵士救火渐息,复得归队,员兵等死者计十余人。”
翌年二月,谢葆璋随负重伤的来远舰再度出征威海保卫战,来远舰被日军鱼雷击中沉没,谢葆璋跳海逃生,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全军覆没。
甲午战败的经历让谢葆璋深刻体会到海军将士的悲壮与国家积弱的痛切,此后余生他将毕生所学投入清末乃至民国海军建设。1899年北洋舰队恢复后,谢葆璋重返海军,任海圻舰副舰长。1903年,创办烟台海军学堂并任首任监督(校长)。民国时期,他历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海军次长、海军少将等职。1929年任国民政府海军部顾问,后因年迈退居北京。1940年8月4日病逝,享年75岁。谢葆璋的一生与中国海军的兴衰紧密相连,他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教育育才理念,在近代海军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因何禅院留墨宝?
始建于唐代的龙安寺曾是旗山“九庵十八寺”之一,该寺院也是省内少见的佛道合一的寺院。这四合院式寺院,大殿左侧供奉道教五灵公殿,右侧则是佛教的大雄宝殿,殿前院落中央,正是那座刻着楹联的古戏台。鼎盛时期,龙安寺僧众逾千,寺内至今仍保存着宋代石槽、历代高僧塔林遗迹。1975年,寺旁废地宫出土的宋代青釉高足杯(现藏福建博物院),印证着古寺的悠久历史。寺院在抗战时期曾经被毁,历经明、清、民国等数次重修,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叶飞将军的指挥部及伤兵医疗站,也曾是地下游击队的活动据点。这座寺庙,就像那副楹联,默默见证着历史变迁与人间悲欢。
可是在这偏远的禅院,为何会留下海军将领谢葆璋的墨宝?
要解开这个谜团,需从地缘与宗亲入手。原来,龙安寺附近的上街镇马保村,正是宝树堂谢氏家族的聚居地。当年,作为当地望族的谢氏家族主持重修龙安寺,乡贤谢宝院特意邀请同宗出身且已官至海军上将的谢葆璋为戏台题写楹联。这不仅是一份荣光,更蕴含着深切的寄托,而这份珍贵墨宝,也将一位海军将领与一座乡村寺院连系在了一起。
这副楹联短短26字,似乎融进了他对佛道的出世智慧的理解与个人生命体验,像是一则历经沧桑后的悟道箴言。
谢葆璋见证过战友的壮烈殉国,亲历了战舰的沉没与国家的屈辱,从海军将领转变为教育者,题写此联时,他已过知天命之年。这或许是他回首半生的领悟——人生的历程重要的不是台上的辉煌,而是最终如何从容“收场”。楹联既是他对半生戎马、生死浮沉的回顾,也是他将个人的生命领悟凝练成哲思的一次精神归乡。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24日 A13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