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史玄之
福州古厝里的榕台缘
古厝档案
建郡会馆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上杭路128号,曾名建宁会馆,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为福建建宁府商帮集资建造,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入门便是戏台,台上有藻井,两旁是看楼,从天井走上石阶便是正殿。正殿穿斗式双坡顶,面阔三间,供奉海神天后。建郡会馆不但是建宁商帮联谊与寄宿之地,清末曾为同盟会福建支会举办的福州说报社成立之地,也是福州去毒社举行集会和宣传戒毒、禁毒的主要场所。现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郡会馆。
位于福州台江双杭繁华商业区的建郡会馆,曾名建宁会馆。在福州的近代史上,这里不仅仅是商家联谊之所、商人小憩之地,更凝聚着一段福州人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实践史。
林雨时,一介书生,生于闽侯尚干,一生未曾经商,也未曾在双杭置下一砖片瓦。他与建郡会馆的交集,是缘于他参与了在这里创立的反清革命团体——福州说报社,常在这里用地道的福州方言、流利的官话,或伦敦腔英语,向贩夫走卒、四海商家和高鼻深目的外国人介绍中国新闻,讲述革命道理,启迪民智。
作为福州去毒社总社长,他还在这里讲过鸦片之害、讲过林则徐禁烟故事,这里是福州去毒社的宣传阵地;作为福州商务总会议董、商事公断处评议员,他也曾在这里断过商家纠纷、商议过福州商家的合作与发展……
在建郡会馆,每每讲到赴台时看到台湾同胞当亡国奴的惨状,说到宝岛大好河山被日本强割,他总会悲愤至涕泗横流。建郡会馆的藻井、斗拱、清水门墙如有记忆,如果能言,或许无论过去多少年,依旧能清晰讲述林雨时赤诚的爱国故事。
追随林森 赴台播火

福州说报社亦于建郡会馆中成立。
林雨时是林森族亲,也是林森在英华书院的学弟。出于对清朝腐败统治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台湾宝岛被日本强割的满腔怒火,林雨时萌生了强烈的革命思想。1895年秋,在台跟随刘永福黑旗军与日军血战的林森,在弹尽粮绝之时撤回福州,林雨时选择跟随林森踏上反清之路。林友华著的《林森年谱》中,描述林雨时“曾奔走城内外,结交有志青年学子,鼓吹革命”“联络有志之士开展救亡活动”。1898年9月“戊戌政变”后,由于“福州追捕革命党风声甚急,且经通报所谓‘乱党’名单上有林子超(林森)和林雨时名”,林森“暗约雨时,相偕潜渡来台,旧地重游,河山依旧、人事已非;林森以日据初期日人势力尚薄、或许人心思汉,有意联络革命同志,策划成为抗日复国之海外扶余”。林雨时跟随林森在台湾穿梭多地,宣传反清、抗日,联络台湾各地抗日志士,策划光复台湾之事。经福州籍台北露芳照相馆老板张少湘介绍,林森和林雨时在台北认识了香港兴中会骨干杨心如,兴中会章程中提到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令林雨时热血沸腾,他决计加入孙中山领导的这个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他和林森在台湾正式加入兴中会,并协助杨心如筹组台湾分会。
策动反清 闽省功臣
1899年春,林雨时随林森回到福州,两人着手筹组兴中会福建分会,林森主持会务,林雨时与冯超骧等相助。1900年,林森为发展华中地区革命工作计,考入上海海关,将兴中会福建分会会务委托给林雨时,由冯超骧、林述庆辅之。在林雨时的主持下,兴中会蒸蒸日上,福州反清队伍日益扩大。1903年,林森在上海三山会馆组织反清革命团队——旅沪福建学生会。次年,旅沪福建学生会福建分会成立,以林雨时和郑祖荫、林斯琛、刘元栋等为主要核心,许多闽籍优秀青年加入学生会,著名的黄花岗烈士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都是学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策动镇江起义的林述庆等也是会员。同盟会成立后,林森率旅沪福建学生会集体加入同盟会,林雨时也郑重宣读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矢信矢忠,有始有卒”,成为同盟会一员。
林雨时创立和参与创立的反清革命团体有多个:1902年,林雨时参与创办了益闻阅报社,地点在仓前山古榕书院。该社“有革命之先觉……为闽中各社团之嚆矢,即暗为革命同志之机关。……厥后为吾闽革命大本营之桥南社社员,太半皆出于此。……次年癸卯春,于社内创办益闻学堂,以培育革命学子”。此组织与林森在上海创办的革命组织相呼应,归孙中山直接指挥。1906年,林雨时参与设立福州说报社,地点就在建郡会馆。在林雨时等人努力下,福州说报社与上海的旅沪福建学生会总会相呼应。有历史资料记载描述了当时的情形:“凡有宣传革命主义之书报,皆寄由该社秘密散布,社员每星期轮值演讲时事,藉以唤醒国人,为当头之棒喝……听者莫不深为感悟。是时社会之视听,均注意于建宁会馆之讲演,及恒泰源门口或振华公司门前,……光复时使一般商民对于革命军箪令壶浆欢迎恐后者,以受兹讲演之力为多。”
人物档案
林雨时(1881—1957)原名景清,字祥云,号泽人,福建闽县(今闽侯县)人,福建辛亥革命骨干,社会活动家。清朝时曾任福州闽南救火会会长、《建言报》社长、桥南体育会会长。民国时曾任福建都督府保安会会长、福建去毒总社社长、福州总商会议董兼商事公断处评议员、福建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议、广州元帅府大本营建设部顾问、福建省长公署特派员、福建禁烟委员会常务委员、民国政府秘书。全面抗战爆发后,曾任福建省赈济会委员、华侨难童教养院院长、中央赈济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文史馆馆员。

晚年林雨时。
公益社团 团结民众

建郡会馆戏台,林雨时多次在此进行演讲。
1907年,林雨时参与创办桥南公益社,社址位于仓前山梅坞。“先由林雨时、王鸿滋、刘翰侯、陈秀榕四人,力为提倡,凡桥南有志士商,与益闻社全体同志,靡不悉萃其中。……创办去毒四局、阅报社等,名为筹办地方公益,而实则为党人集合之场所。”该社为中国同盟会福建总机关,也为辛亥革命福建大本营,更为辛亥福州光复指挥部,“共和告成,总理孙中山先生游闽,以是处为福建革命策源地,乃大书‘独立厅’三字,额于社所,以永纪念”。
1908年,林雨时创办闽南救火会,初设于仓前山天宁寺,后又移入邹奶庙,既服务于乡里,又培养革命力量,革命党人常常集合于此。黄花岗烈士刘元栋生前经常在此率援丁训练,遇有火警,疾驰援救,立能扑灭。“各地商民,闻风兴起,各设救火会,以图自卫。光复时各处救火会援丁咸受指挥持械捍卫闾阎,以防旗人之放火,实闽南救火会之有以开其先。”
这些由林雨时创办的公益社团,为争取民心和团结百姓支持辛亥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年10月,福州第二次沦陷,闽南救火会队员与入侵南台岛的日军血战,再立新功。
1908年至1909年,闽中各地成立许多反清革命团体,不少以服务地方公益事业为号召,百姓认可度不断提升。为更好地整合力量,林雨时联合各公益社团设立福州社会办事处,指挥各社团,并努力使之成为“遇事一致行动之枢纽”。
1910年秋,林雨时参与创办同盟会福建支会机关报《建言报》,社址在仓前山梅坞。《福建辛亥光复史料》对《建言报》的评价甚高:“外表颇与立宪党有携手接洽,期不至为人所疑;然其内容则专以鼓吹革命,唤起一般国民,使咸趋于革命之途为职责。推林泽人(林雨时)为社长……嬉笑怒骂,皆成文笔。极为一般社会所爱读。”1911年5月,四川人民因反对清朝政府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而发起保路运动,以成都为中心迅速蔓延至全省。运动初期为和平请愿,后因清廷派兵镇压,演变为武装起义。赵尔丰在成都制造“督署血案”后,各地民军纷纷响应,最终促成武昌起义的爆发。“事起后,皆特以使人注意之符号,以记消息,于是都人士之关心时局者,莫不以斯报之评论记载为依归;而光复时社会之欢祝革命军者,更基于此矣。”
1911年4月,林雨时参与创办体育会。黄花岗起义前,林雨时参与筹福州、厦门两地响应活动,参与组织力量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失败,一批福州革命者英勇牺牲和被捕,林雨时持续奔忙:一方面安慰牺牲义士家属、救援在狱同志等事;一方面力促各同志分赴上海、武汉联络,图谋再举;同时,通过彭寿松发起组织军警同盟会,加紧争取新军的工作。他和同盟会福建支会痛定思痛,决定吸取广州起义失败教训,培养参加武装斗争的骨干,以桥南公益社的名义设立体育会,亦称“桥南体育会”,“集合英华、格致、培元书院的英勇青年,定期在仓前山麦园顶而训练之。光复时所有炸弹队、洋枪队、学生军,及于山之役王清铨、王佑西诸先烈,亦均出斯会。”
光复福州 名载千秋
林雨时对福州光复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建立组织、开展宣传、争取民心、训练队伍,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力量的炸弹队、学生队就是在他家组建的。史载:“以番船浦舍人庙林泽人(林雨时)同志之家中为组织炸弹队、学生队之机关。”他还参与组织研制炸弹和组织练习投弹,但是研制炸弹的地点是在仓山下藤路周厝弄美国人创办的孤儿院,负责研制炸弹的是同盟会会员李榕藩,他还负责在孤儿院备办起义所用的臂章。
1911年11月8日,林雨时组织桥南体育会青年炸弹队参加光复起义。于山是光复之役中战事最激烈处,“于山之役,克奏殊勋者,以炸弹队之力居多”。福州光复后论功行赏,炸弹队有23名队员被福建省都督府颁给奖状和奖金,队员们只领奖状,缴还奖金,最后由同盟会福建支会商请都督府换给金牌。
福建都督府成立后,林雨时出任福建都督府保安会会长,维持地方治安,因此获得福建都督孙道仁颁赠的特等奖状。
1911年年底,林雨时被选为福州去毒总社社长,同时还兼任福州商务总会议董、商务公断处评议员等。
林雨时还被福州市红十字会奉为创始人。福州红十字会创办于1911年11月,《福建红十字会简史》中写道:“福州(当时称闽侯)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为林雨时,又名林泽人,系同盟会会员,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曾任国府主席林森秘书,于1906年在福州创办闽南救火会与去毒社、戒烟局,进行戒烟、施烟、救火等公益事业。该会成立后,于民国十四年(1925)在国货路创办平民医院。”
福建全省光复后,财政十分困难。福建都督府决定创设“中华福建银号”,发行纸币,筹集经费。林雨时被任命为“中华福建银号”首任总理,主持发行钞票。任上,对于缓解闽省财政困难,维持金融秩序,巩固新生革命政权等作出贡献。在这之后,他还担任福建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议、广州元帅府大本营建设部顾问、福建省长公署特派员、福建禁烟委员会常务委员。1932年11月12日,任国民政府秘书。全面抗战爆发后,曾任福建省赈济会委员、华侨难童教养院院长、中央赈济委员会委员。
林雨时闲暇自习岐黄之术,公余常常悬壶济世,著有《备用单方秘集》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病逝于福州。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25日,26日 A08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