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地名文化
闽都地名趣谈|话说“孝义巷”
2025-10-2910:01:4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孝义巷,在鼓楼区东大街中段的南面。这条南北向的狭窄小巷,长约400米,宽2至4米。北巷口是繁华热闹的东街,南巷口是竹林境小区。历史以来,这条巷子用过多个名字。

  小石井。这是巷子最早的名字。估计这条巷子,早先除了各家各户自有水井外,巷子中还有一口可公用的小石井。约定俗成,就把这巷子叫作“小石井”。也可能附近有个出名的石井,比较大,为了区别,得名。

  朝仕坊。这是比较高大上的名称。清林枫辑《榕城考古略》载:“孝义巷。一名小石井,亦名朝仕坊。”能上朝的,自然是官员。仕,也是官员。《论语·子张》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个“坊”,是福州城市聚居格局的特色,著名的有“三坊七巷”。过去,城里有许许多多的坊。而且,随着居住宅院格局和道路配套的变化,许多坊和巷互相转化。孝义巷南头的登龙巷,曾经称岳临坊。而与小石井相通的既富坊,宋时因为樊仁远、仁达兄弟登科,更名联荣坊。

  孝义巷。这是这条巷子第一次称“孝义巷”,是因为宋朝请大夫朱敏元从附近朱紫坊搬过来住。朱大夫,以孝义传家,坊间觉得有意义,就把朝仕坊改称为孝义巷。

  孝义里。据《朝仕坊陈氏家谱》记载:南宋宁宗时,住在这里的陈元宰,一生履行孝义之事,得到众人夸奖,被举荐为台臣,相当于御史。因此,人们将他居住的巷子称为“孝义里”。

  后来,巷子又被叫作“孝义巷”。有资料说,是因为清朝时这条巷出了一位举人何则贤。他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这位举人饱读诗书,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踪所至,见有秘籍善本,手自钞校不倦”。他建“静修书屋”,藏书达5万余卷,开设书肆刻印善本书,供人借阅流传。他与人合办多所私塾,资助凤池书院,修桥筑路、赈灾济难等,建造先薯亭、祠。人们称他为“孝义何家”。

  孝义巷的第三次得名,则是来自民间传说。相传在宋朝时,这条巷里,对门居住着蔡赵两户人家。有一回,两家为了扩建房子,发生了纠纷,对簿公堂。蔡家父亲在京城做官,家人去信,想让父亲对官司施压。不久,收到回信,是一首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明白父亲的意思是为人要谦让,不要为了点小利,就争个你死我活,更不能仗势欺人横行乡里。蔡家就主动撤诉,并且建房时向后退了三尺。赵家了解情况后,也顺势退让,于是小巷保持了较宽的通道。蔡家听从父训为孝,赵家礼让为义,留下孝义巷的名字,沿用至今。这个体现福州社区“金厝边,银乡里”的睦邻传说,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巷附近有清代福建“四大书院”中的正谊书院、凤池书院和鳌坊书院。巷内还有不少名门望族,如清代的世进士曾晖春家族、王庆云的尚书第和王仁堪的状元府等。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29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