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闽都人杰
船坞铁轨铸勤绩——民国海军造舰大监刘敦禧事迹纪略
2025-10-2910:04:36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刘长锋

  刘敦禧(1851—1938),又名懋勋,字放甫,今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前洋村人,民国海军上将刘冠雄长兄。他历任马尾船政铸铁、轮机、锅炉等厂监工,因技术精湛获授船政总办监工、海军造舰大监,还任过旅顺建筑船坞副工程师、京汉铁路第一段工程师、福州船政局副局长等职。在国家积弱、列强环伺的年代,他辗转于船政、铁路、河工等近代实业领域,以“勤”为舟渡难关,以“廉”为盾护初心,其事迹在诸多地方史志、档案资料中均有迹可循,为中国早期工业与交通事业刻下了实干者的印记。

  匠心智造

  从船坞到铁轨的实业深耕

  清同治七年(1868),17岁的刘敦禧考入福建船政艺圃(中国近代最早的技术职业学堂之一,培养机械、造船等实用人才)。据《福建船政志》记载,他在这里开启了与机械、钢铁为伴的学徒生涯,凭借刻苦钻研,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光绪六年(1880),他作为第三批海军留学生赴法国深造,就读于巴黎高等工业学校,在校期间的学习笔记、图纸作业等资料,如今虽历经岁月沧桑,但部分仍被收藏于福建省档案馆,记录着他当年的勤奋与专注。据其他同学回忆,他常常在图纸堆里彻夜不眠,笔记写满了整整12本,连指导教授都惊叹:“这个中国青年眼里有光。”

  1880年归国时,他带着“理论与实践各科均列优等”的评价,一头扎进福建船政的厂房。通过努力历任马尾船政铸铁、轮机、锅炉等厂监工(负责工厂生产技术监督的官职),后来因技术能力突出获授船政总办监工。他引入法国“零件标准化”理念(统一部件规格,减少适配误差),将轮机部件规格细化为120余种,使装配效率提升近一倍。在铸铁厂任监工时,他发现传统熔炉耗煤量大、温度不稳,便参照法国技术改良炉膛结构,亲自设计“分层燃烧法”(通过分层投放燃料提高燃烧效率),亲自守在炉边观察四十余日,终于让煤耗降低三成,铸件合格率从六成提高至九成。《船政工程改良纪实》中记载,老工人回忆:“刘监工摸铸件的纹路比卡尺还灵,合不合格一摸就知。”他兴利除弊的举措成效显著,成为船政核心技术骨干。

  1885年,清廷为加强北洋水师建设,命船政抽调骨干支援旅顺船坞工程,刘敦禧因技术突出被委以重任,奉调旅顺任建筑船坞副工程师,参与修建远东第一流大船坞——旅顺大坞(为北洋水师修造舰船的核心设施)。这期间,他为赶工期,住在工地窝棚里,寒冬腊月赤手检查水下桩基,冻得手指发紫也不停歇。当时船坞地基施工遇流沙难题,他借鉴法国港口建设经验,提出“沉箱固基法”(将木桩与砖石混凝土结合的基础加固技术),成功解决沉降问题,为船坞后续使用奠定坚实基础,最终提前三个月完成船坞主体工程。这段事迹被详细记录在当时的工程进度报告以及旅顺当地县志之中。

  1887年春,他奉命赴山东测量黄河、筹备浚河工程,亲率团队沿黄河下游从山东利津至入海口段徒步调研,记录水文数据300余组,绘制出《黄河下游沙线图》,提出“分洪与清淤并举”方案,后因清末财政拮据,导致经费中断而中止。他为此惋惜不已,叹道“水利不修,民无宁日”。同年,他因父亲刘克甡年迈(78岁)病笃,告归福州照顾。居家期间,边创办“心社施诊局”,为乡民施诊,边整理黄河资料,希望日后能“再续前功”。

  1900年,刘敦禧被起用为京汉铁路第一段工程师,负责郑州至信阳段施工。该路段多山地,他带着罗盘与测绳,沿着河岸步行百余里,标注出二十余处险滩暗礁。据《京汉铁路建设日志》记载,有一次暴雨冲毁了临时栈桥,他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抢修,直到次日清晨才上岸,浑身上下满是泥浆,却笑着说:“桥基牢了,心里才踏实。”他创新设计“螺旋式坡道”,减少开山量近半,保护了沿线植被;工程竣工返闽时,沿线百姓自发相送,称其“修路不忘护民田”。1906年铁路通车,当第一列火车驶过黄河大桥,他站在桥头,望着蒸腾的水汽,眼角泛起了泪光——这条铁轨,浸透着他六年的心血,通车典礼的照片与报道,成为他这段经历的见证。

  铁骨护道

  抗强权拒私利的廉正风骨

  1903年,他参与设计建造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黄河大桥施工时,比利时承建商为节省成本,将基桩深度从基于黄河水文勘测数据设计的12米减至8米。刘敦禧拿着图纸找到洋老板:“黄河水患频发,少这4米,就是拿万人性命开玩笑!”对方傲慢地抖着雪茄说:“刘先生,你们中国能有这样的桥,该知足了。”他气得浑身发抖,当场召集工人,用木桩演示8米与12米基桩的抗冲击力差异,最终迫使对方补打基桩,却因此得罪了洋人。在当时往来的工程信函以及督办大臣盛宣怀的批复文件中,都能看到刘敦禧为工程质量据理力争的记录。

  因基桩之争得罪洋人后,比利时公司的中国买办深夜送他一个皮箱,打开竟是满满一箱银圆。“刘工高抬贵手,这是一点心意。”买办谄媚地笑。刘敦禧猛地合上箱子,厉声说:“告诉你们老板,我刘敦禧吃的是中国饭,做的是中国事,这种肮脏钱,玷污我的手!”第二天,他就将对方偷工减料的证据整理成厚厚一本报告,附上照片与测量数据,直送督办大臣。在其后人保存的家书之中,也提及此事,字里行间尽显刘敦禧的刚正不阿。有一次巡查时,他发现钢筋规格不符,当即命人砸掉重浇,比利时技师骂他“顽固”,他冷冷地回应:“我顽固的是良心,你们敷衍的是人命。”现场工人回忆录中清晰记录了这段对话。

  他任福州船政局副局长时,有个远房亲戚想托他谋个差事,送来一坛青红老酒,坛底藏着金条。他把酒留下,金条原封不动退回,附信写道:“船政是国家的船政,不是刘家的私产,要做事,凭本事来考。”后来这亲戚通过考试入职,他反而对其要求更严,说:“沾亲带故的,更不能让人戳脊梁骨。”船政局的人事档案、往来信件,都从侧面印证了刘敦禧公正廉洁的处事风格。

  赤心兴邦

  重振船政的毕生坚守

  1911年,福州船政局已十年未造一舰,厂房破败,机器蒙尘。刘敦禧接到任福州船政局副局长的通知时,家人劝他:“船政积弊太深,何苦再受累?”他却收拾行囊,说:“那里是我少年学手艺的地方,如今它衰落了,我不能不管。”上任后,他带头清理船坞淤泥,亲手拆卸锈死的机器零件,还自掏腰包为工人添置防护用具。船政局留存的账本、工作安排记录中,能看到刘敦禧为船政复兴付出的努力。有一次发现仓库管理员倒卖钢材,他当即开除了这个人,说:“船政的铁,是用来造船的,不是用来肥私的!”

  1912年12月,刘敦禧升任船政局次长兼工程长,在他主持下,船政不仅恢复了军舰维修业务,还造出“宁绍”号江船(长江航运客货船)等一批舰船。后来他获授海军造舰大监(海军制造领域高级军衔),还获七等嘉禾章、四等文虎章。1915年,有人劝他为刘氏家族创办的机械制造厂揽些船政订单,他断然拒绝:“我是船政的官,就得守船政的规矩。”

  晚年退休时,他两袖清风,唯留一柜工程图纸与几本日记(现存于福建省档案馆),图纸边缘磨损严重,日记里密密麻麻记着技术参数与工程心得,其中写道:“勤者,事之基;廉者,德之骨。此生能为国家添一块砖、加一片瓦,足矣。”后人回忆,他常对晚辈说:“手艺可传,清廉不可丢。”这些日记手稿与家族口述,成为研究他生平与精神的珍贵资料。

  1938年,刘敦禧病逝于福州宫巷老宅,享年87岁。送葬那天,船政老工人、铁路工友自发前来,队伍绵延半条街。他们或许记不清那些宏大的工程名称,却永远记得:有位叫刘敦禧的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像他亲手筑牢的黄河大桥基桩,把“勤廉”二字深深扎进了近代中国实业的土壤里。一寸匠心一寸廉,诸多报刊、民间故事,都传颂着他的事迹。

  《福州晚报》(2025年10月29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