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晓霞 尤爱焜
郑振铎(1898—1958年),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近现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现代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考古学家、藏书家、编辑出版家,在温州和长乐均有郑振铎纪念馆。郑振铎是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巨擘,文学生涯四十余载。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曾在复旦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暨南大学任教,主编《儿童世界》《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刊物,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化史》《俄国文学史》等。郑振铎的文学作品被收入中外教材,体现其广义的教育观。
儿童文学领域是郑振铎初露锋芒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是他耕耘儿童作品的田地。1922年1月,他创办的《儿童世界》是我国第一家纯文学的儿童周刊,该刊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版面生动活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且流传到日本、新加坡等地。《儿童世界》有着鲜明的“以儿童为本”的读者意识,其办刊定位为:“本志的程度和初小二、三年级及高小一、二年级的程度相当。但幼儿园和家庭也可以用来当作教师的参考书。”郑振铎在《儿童文学的教授法》一文中指出:“儿童文学是文学,不是科学的叙述,也不是传导的文字。”“儿童文学是儿童的——便是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所喜看所能看的文学。”郑振铎的儿童文学创作中,童话较少,童谣较多。其童谣《海边》《黎明的微风》《小小星》《春游》《湖水》等都刊登于《儿童世界》。编辑儿童文学刊物、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是郑振铎儿童文学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兼寓教于乐的儿童文学教育观同样也贯注其中。
儿童作品《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刊》,后收集在其早期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之中,而后被收在《郑振铎文集》中。《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传统编目。自1982年第一次被选编入人教版教材至今,已有37年之久。《猫》总共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朴素自然,句式简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课文《燕子》,它是节选并改自郑振铎的《海燕》。《海燕》创作于1927年,当年郑振铎被迫远行欧洲,只身乘船前往巴黎,途中见到飞行的海燕,触动他的乡愁。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抓住燕子的特征,托物言志,借身处异乡看到海燕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高校中文专业教育中,“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是两门核心课程。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撰写“全世界文学史”并加以比较和批评。1924年1月起,由《小说月报》刊登《文学大纲》,至1927年1月共连载42章。1927年4月,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文学大纲》,全书46章共4卷,书中附有插图。《文学大纲》是一部涵盖古今中外文学史的鸿篇大作,是国内第一部世界文学史专著。《世界的古籍》即文字的起始之篇,以《新世纪的文学》结束。全书以古罗马至二十世纪初叶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最优秀的文学家及作品为对象,展示了世界文学五六千年的发展脉络。按时序分为上古、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0世纪(稍稍涉及20世纪初)四卷。郑振铎在序言中写道:“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文学是没有古今界的”“我们应该只问这是不是最好的,这是不是我们所最被感动的,是不是我们所最喜悦的”“我们如有了空间的或时间的隔限,那末我们将自绝于最弘富的文学的宝库了”。
通过撰写《文学大纲》,郑振铎将中国文学列席世界文学之林以彰显其“在场”的证据,《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传》《绿野仙踪》《镜花缘》《海上花列记》等均被收入,即用最直白的方式宣告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大纲》是在德林瓦特1923年版基础上,以历时顺序将中国文学直接嵌入框架,形成按国别文学时间重新组合的体例。虽然这种编排方式未能展示世界文学的统一整体及各民族文学的互动影响,且部分选编作品还带有瑕疵,但并不影响学界对该书的评价。《文学大纲》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史,也是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世界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巨著,是我国在世界文学史课题的开山之作。
2013年,郑振铎写的、原载1922年8月《小说月报》13卷第8期的文章“文学的统一观”被收入《世界文学理论读本》(研究生读本),该书由美国当代著名世界文学学者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领衔主编。2014年该文被译为英文,入编大卫·达姆罗什主编的《世界文学理论》(World Literature in Theory,研究生读本)一书。达姆罗什在中英文版的导读中写道:郑振铎“文学的统一观”一文中强调要研究超出国家甚至区域边界的文学的必要性。显然,郑在“文学的统一观”中的世界文学理想通过《文学大纲》得以体现。作为《朗文世界文学选集》(Longma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2004)总主编,达姆罗什非常欣赏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的《文学大纲》中大量的精美彩色插图,认为这是中西方书面共同语。其实,达氏主编的选集也一样附有彩色插图。值得一提的是,《大纲》和《选集》都是大学教材。
郑振铎透过教材来讲述中国故事,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重视儿童文学的启蒙教育功用,基于“儿童本位”的观念进行儿童文学创作。郑振铎的儿童作品有梦幻色彩的童话、启蒙性的儿童图画故事、娱乐性十足的儿童诗谣,旨在呼唤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其二,注重文学教育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郑振铎的文学写作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这不仅体现在儿童创作方面,还体现在他的散文、小说和文学批评上。《海燕》入编中小学教材映射出郑振铎作品的多样性、通识性、可读性、创新性、全面性以及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其三,科研、教材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要培养出基础实证、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人才,需要高校教师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并能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在这一方面,郑振铎是我们当代高校教师学习的典范。
从事译介工作的郑振铎重视中国文学、文化海外传播,诚然,其作品入编中西教材也和他全球意识、阶梯式教育观密切相关。此外,他非常重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民族危亡关头,不但致力于教书育人,还积极参与救亡,展现了满腔的爱国热忱。郑振铎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追求教育卓越、勇攀学术高峰的教育家精神,彰显鲜明的精神特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统战部)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4日 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